电影《悲惨世界》学生观后感【最新3篇】

时间:2011-01-08 01:22:3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电影《悲惨世界》学生观后感 篇一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一部备受赞誉的电影《悲惨世界》。这部电影改编自维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希望的悲壮故事。影片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精彩的音乐,深深地触动了我。

首先,这部电影的音乐是我最为喜爱的部分之一。从开篇的《工人之歌》到经典的《空空如也》,每一首歌曲都让人陶醉其中。音乐伴随着剧情的发展,将观众带入了那个悲惨的世界。特别是主角让·瓦尔简的独白和歌曲《明天》,在表达他内心的挣扎和希望时,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坚持和勇气。

其次,影片的演员们的出色表演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休·杰克曼扮演的让·瓦尔简是一个坚强而又悲壮的角色,他的演技让人叹为观止。安妮·海瑟薇饰演的芙朵拉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歌声充满了力量和情感。而萨莎·拜伦·科恩、埃迪·雷德梅恩、亨利·卡维尔等演员也都表现出色,为电影增添了不少亮点。

再者,影片的剧情和情节设计也很出色。故事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讲述了让·瓦尔简和他的家人、朋友们的命运。影片通过对贫穷、不公和爱情的描绘,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尤其是影片中关于革命和正义的主题,让我思考了很多,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总的来说,电影《悲惨世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用艺术的形式传递人性的作品。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爱和希望的力量,也更加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相信,这部电影将会继续影响更多的人,激励他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电影《悲惨世界》学生观后感 篇二

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部备受瞩目的电影《悲惨世界》。作为一部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的音乐剧电影,这部影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对电影的音乐和歌舞表演印象深刻。影片中的音乐非常出色,每一首歌曲都充满了情感和力量。演员们的歌唱和舞蹈表演都非常精彩,让人沉浸其中。特别是主角让·瓦尔简和芙朵拉的演唱,以及集体舞蹈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精彩的音乐和表演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感人。

其次,电影的剧情紧凑而又扣人心弦。影片通过描绘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现实,讲述了让·瓦尔简和其他人的悲惨命运。故事中充满了贫穷、不公和爱情,让观众深入思考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尤其是电影中关于革命和正义的主题,让我反思了很多,也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影片的演员们的出色表演也是这部电影的亮点之一。休·杰克曼和安妮·海瑟薇等主演的演技令人赞叹。他们通过精湛的表演,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传递给观众。特别是休·杰克曼饰演的让·瓦尔简,他的演技令人难以置信。他将角色的坚持和勇气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为之动容。

总的来说,电影《悲惨世界》是一部让人难以忘怀的作品。它通过音乐、表演和剧情,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世界。观看这部电影,我不仅仅被故事所打动,更被其中传递的人性和社会正义的主题所触动。我相信,这部电影将会继续影响和启发更多的人,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社会的进步而努力。

电影《悲惨世界》学生观后感 篇三

  《悲惨世界》电影也是打动人心的电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悲惨世界——一部不像电影的电影

  在开始说电影之前,说两句题外话。

  小时候,书柜里曾有过一套世界名著简写本,那是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悲惨世界》。不知道为什么,即使是那么年幼的我,竟也会被这样的世间百态深深触动,仿佛苦难本来就是比欢乐更直逼人心的东西。惭愧的是,等到了终于看得懂原版的年龄,我却一直没能把悲惨世界的小说从头到尾的看完,中文版看了三分之二,到革命那里就停滞不前,法文版更是看了个开头就啃不下去,这要怪雨果——如果他在天朝,写作文大概会被老师骂个狗血淋头——他真的很喜欢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后来,前几年的某个夏天去巴黎,看到地铁里《悲惨世界》音乐剧的广告,义无反顾地买了票去看。我不是正宗的音乐剧迷,但这50欧元却花得绝不肉疼。爱潘尼的On my own听得人黯然神伤,革命者们的Do you hear people sing让我有一瞬间的热血沸腾,而马里乌斯那一段悼亡的哀切歌声里,我竟一个人坐在那里泪流满面……从剧院出来以后好几天,脑子里都恍惚仍是那些激昂或伤感的旋律,回家以后马上把十周年音乐会的视频扒下来看——这视频至今仍存在我的电脑里。

  再后来,在马德里原本还有机会再刷一遍音乐剧,然而一听说是西语版顿时有些泄气,总觉得像是一盘在外国中餐馆里吃到的川菜,与原版相似的只有名字而已。

  所以,这个晚上,坐在影院里,当“Look down,look down”的旋律骤然响起,一种无法言喻的激动一下子从脚底窜起,直升头顶,混杂着从少年时代开始,对这个故事、对这些旋律的所有记忆。悲惨世界——这大概真的是不多的伴我一路成长至今的故事之一。

  回到电影。

  从知道这部音乐剧将被改变成电影,又听说了电影的选角后,便对这本子充满了期待。但不知为什么,我想当然地认为金刚狼休·杰克曼是狠戾刻板的沙威,而罗素·克劳才是力大无穷又有着一颗悲天悯人之心的冉阿让,或者说他俩其实非常符合我对这两个人物的想象,只是位置颠倒了一下而已。于是看到电影trailer以后,顿时有天旋地转三观被毁的感觉。

  然而真正坐在电影院里,我才发现休·杰克曼确确实实撑起了冉阿让这个角色——苦难中愤怒的眼神,被卞福汝主教感化后的挣扎,看向芳汀和珂赛特的温柔,街垒战中面对年轻人为理想牺牲生命时的触动,以及离去前的平静……这个金刚狼其实一点也不面目狰狞。虽然休叔的唱段与原剧的水准仍小有距离,但这毕竟是一部电影,娴熟的表演和丰富的肢体语言远可弥补这一不足。何况音乐剧形式的特点让镜头经常要给人物以大特写,表情被无限放大,倒正好成就了他的演技。

  反而是沙威,这本来应该是贯穿全剧的一个重要角色,但罗素·克劳这回似乎有些马失前蹄,唱段没有气势,远不如平时念台词来得得心应手,Stars被他唱得平淡如水,自杀前那一段本来应该是个小高潮,但完全是隔靴挠痒的感觉。好吧,我反悔了,幸好没让他演冉阿让……

  至于惊喜,自然还是安妮·海瑟薇。第一,我从来没想过她有这么好的嗓子;第二,我从来不知道她能够把一个底层被侮辱被摧残的女子表现得如此撕心裂肺。

  芳汀的戏份并不长,但安妮·海瑟薇的每一个镜头都没有浪费。从一个普通的小有姿色的女工,到飞来横祸失去工作,沦落至贩卖头发和牙齿为女儿治病,再到陷入绝境出卖肉体,漆黑一片的人生只剩下对女儿的牵挂这一点微不足道的光芒,这其中的每一个层次都被海瑟薇令人信服地表现了出来。她恰如其分地演绎出了一个小人物,特别是一个身无所长的女子的卑微、梦想、抗争、妥协和绝望。那一段I dreamed a dream竟然听到我心痛——即使在原版音乐剧里,这段被所有人誉为经典的唱段也并没有如此打动我,但海瑟薇那微颤的嗓音和那张布满污垢、仿佛真的被生活折磨得失去了所有青春华彩的脸庞,却让这一段旋律真正进到了我心里去。一句“I had a dream my life would be, so different from this hell I'm living,so different now from what it seems"被她唱得近乎歇斯底里,仿佛是长久的沉默压抑中爆发出的一声无可忍耐的悲愤呐喊,而随后那句带上了哭音的“Though life has killed the dream I dreamed”,则似被洒落了一地的美梦碎片,空余一片死寂,万念已俱灰,凄凉得让听者的心也跟着碎了。

  除了最经典的I dreamed a dream,临终前芳汀那一段唱给女儿的Come to me同样颇具感染力,海瑟薇脸上绽出的母性光辉让人动容。毫不夸张地说,这个角色应该能为她冲击又一座奥斯卡的荣誉。

  革命这一段,是全剧中最激昂的高潮。从酒馆密谋的“Red and black”,到革命前夜众人命运交汇刹那的“One day more”,再到革命爆发时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街垒陷落前的“Drink with me”,马里乌斯回到酒馆追悼亡友的“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真是好唱段不断,处处扣人心弦。其中One day more这个剪辑瞬间便体现出了电影的优势,多线叙事的手法表现得更丰满,一下子把原音乐剧的气势盖了过去。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更是全片不多的大场景,自然别有一番波澜壮阔。但我最喜欢的仍是那一段——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

  这个唱段从来都是全剧中我最钟情的部分。但老实说,电影版让我小有腹诽:原本以为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能够更好地渲染悲情的气氛,没想在形式上反却不及音乐剧的处理——那些逝去的面孔在马里乌斯背后一张张静静出现,又默默消失,这个场景的震撼和哀恸远胜过电影里马里乌斯对着一室空荡的独白。

  饰演马里乌斯的埃迪,我对这个满脸雀斑的家伙的记忆仍停留在某部电影里与母亲有着一段近乎不伦之恋的小男孩上。他的形象给人的印象太过柔弱和文艺了,好在这一次他倒是没有把马里乌斯这个角色过于软化,对珂赛特的迷恋和对革命的坚定这两条线在他身上做到了并行不悖,你看到的是一个满腔柔情的浪漫青年,也是一个在街垒战争中出生入死的英雄。然而当故友们已然逝去,当爱潘尼为他献出生命,他却如何能对着满目的空桌椅萧索地唱出一句“Oh my friends, my friends forgive me,That I live and you are gone”之后,却又把一切惨痛和悲壮抛在脑后,从此像童话中那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呢?或许这样的处理只是现实罢了,人走人来,有生有死,生活总要继续,但那句“Oh my friends, my friends don't ask me, what your sacrifice was for"却听得人无限悲凉。是啊,那一群年轻生命的牺牲意义何在呢?没有唤醒沉睡的巴黎人民,没有换来他们想要的天翻地覆,甚至连他们的故友也退缩到了原本的安逸生活里,而对于他们来说,却是——“Tomorrow will never come”……

  再说安灼拉,这个革命中的核心人物,在电影里并没有很好地被突出。我一直深刻地记得原著小说里,在革命失败的时刻,面对枪口,他如何和酒醉刚醒的格朗泰尔并肩而立,泰然自若地微笑着迎接死亡——那个场景在我幼年的心灵里留下了第一个关于伟大和洒脱的印象,以至于在当年看音乐剧的时候我一直死命揉着600度近视的眼睛,想看清楚这个金发帅哥是不是真有我从小所YY的那般英俊。但很可惜,电影里,他的死甚至还不及剧中壮烈。这也是我对电影版最为不满的一点。

  至于其他人物,说到电影和原剧海报形象代言人珂赛特,相对于Amanda饰演的成年版本,我更喜欢那个怯生生的雪地里拖水的小姑娘。不知为什么,长大以后的珂赛特,虽然是马里乌斯一见钟情的对象,但在她身上并看不到魅力。这或许是角色设置问题,就像《红楼梦》里的巧姐,遇上了恩人,改变了原本悲惨的命运,甚至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却也融入了面目平凡的人群中去。倒是Amanda的唱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糟糕,按下不表。爱潘尼的唱功好得令人惊讶,后来才发现原本就是原剧的爱潘尼饰演者,也难怪能把那一段on my own唱得那么泣血锥心。客店老板夫妇是必不可少的丑角,他们的出场总是能稍稍调节沉重的气氛,让人会心一笑。

  总体来说,电影版节奏稍快,画面和色彩都不错,大牌云集,但又基本是原剧的忠实复制,甚至连场景、服装都如出一辙。给四颗星,其中一颗因为安妮·海瑟薇。但也奉劝各位,没有看过原著小说听过剧中音乐且对这种艺术形式不感兴趣的就还是别去电影院找不痛快了,这部电影真的不适合那些对这个故事这些旋律一无所知且没有感情的人群。它更像是一部有着史诗般宏大气魄的音乐剧,而不像是一部大多数人概念中的电影。

  《悲惨世界》观后感

  和上次在电影院和朋友观看这部电影已经时隔5年,当时看到最后已经撑不下去了,朋友却依然兴致勃勃。不过和上次不同的是,这次看得更明白,也更感动。

  主角冉阿让的人物性格被塑造和演绎地十分饱满和丰富,他因为受到了法律的不公正待遇后满怀仇恨,却因为神父的慈悲和宽容重新发现了自己内心善的种子,成为了善和正义的拥护者。而警察长沙威自诩是法律的代言人,正义的维护者,却只知道执行法律,而不相信人性中的善。在冉阿让逃走之后的多年他一直在寻找冉阿让,步步紧逼,即使冉阿让在八年后已经是受人尊敬的市长,他对冉阿让的看法也没有一丝一毫的改观。冉阿让答应了芳汀要抚养她的女儿,于是从此过上了逃亡的日子。

  也真是冤家路窄,沙威永远像幽灵一样出现在冉阿让的身边,但是当冉阿让有机会可以杀掉沙威的时候,他却选择像神父一样宽恕他,理解他。这让沙威陷入了自我质疑之中,最终自杀。

  电影里的另外两个角色也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个是爱波宁,一个是大革命中的小男孩伽弗洛什。爱波宁的父母是卑鄙无耻的市井小民,可她却对玛瑞斯有着纯真的爱慕之情,为此,她不惜帮助玛瑞斯找到他喜欢的女孩,在起义者和政府交战时拼出性命去保护自己的爱人,最后在爱人怀里死去。这样勇敢的女孩可悲可歌可泣。小男孩伽弗洛什是小小的革命者,可他年纪虽小却无比勇敢,信念坚定,在其他人想放弃时他唱起革命之歌,走到堡垒前面,为革命献出自己的生命。

  5年前的我看完电影几乎没有感想,而现在我想这部电影想告诉我们人内心世界的复杂,善与恶并非泾渭分明,以及爱和宽恕的伟大。

  原著中的经典句子:

  真爱的第一个征兆,在男孩身上是胆怯,在女孩身上是大胆。

  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在精神的眼睛看来,人心比任何地方都更眩目,也更黑暗;精神的眼睛所注视的任何东西,也没有人心这样可怕,这样复杂,这样神秘,这样无边无际。有一种比海洋更弘大的景象,那就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弘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

  把全世界缩减到唯一的一个人,把唯一的一个人扩大到像上帝那样,这才是爱。

  The supreme happiness of life is the conviction that we are loved; loved for ourselves—say rather, loved in spite of ourselves.

  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确信有人爱你,有人因为你是你而爱你,或更确切地说,尽管你是你,有人仍然爱你。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多办一所学校,可少建一座监狱。

  姑娘们的灵魂的白洁是由冷静和轻松愉快构成的,像雪;它遇到爱情便溶化,爱情是它的太阳。

   《悲惨世界》观后感1500字

  《悲惨世界》是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写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不同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重矛盾,歌颂了人性的善良与纯真,鞭挞了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的相互倾轧的丑恶现象。

  虽然是在这样一个黑暗不公的社会里,却有一个始终与丑恶势力相抗衡的人——冉阿让。也许正是他的博爱、宽容及其高尚的灵魂,又重新唤回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而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

  在他25岁时,就因为打破一块玻璃偷拿了一个面包而被判19年的苦役。而当他经历长期牢狱之苦,终于获得自由时,却由于他曾经是个苦役犯而无法被社会所接受。但他却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他——一个苦役犯的伟大!

  博爱

  每个人都有爱。但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冉阿让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经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往往出门时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到处访贫问苦。对于穷人而言,他就像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对芳町与珂赛特母女的关爱。为了实现芳町临死前能见一面自己亲生女儿的愿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狱(而这一次越狱,对他来说则是终身苦役犯的代价)。虽然最后芳町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就死去了,可他却始终坚持不渝地完成他对芳町——一个毫不相干的死人的诺言……

  最终他救出了珂赛特。并用毕生的精力把她当作自己女儿一样细心地照顾着。

  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去对那么多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呢?因为他已经把这个世上所有贫苦、可怜的人都看作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以“父亲”的义务与责任感去照顾每一个“子女”。这种爱才是至高无上的,才是博爱!

  高尚的灵魂

  这个世上,凡是伟大的人都有一个高尚的灵魂。而冉阿让,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

  有一位老人被压在车下,整个车子的重量都压在他的胸口上,此时除非谁去把车子从下面撑起来,否则无法把他救出来。谁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人们都知道只有一个正在被通缉的苦役犯——冉阿让,才有那么大的力量。当时身为“马德兰市长”的冉阿让正在旁边,可他要是去救的话,等于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犹豫几分钟的话,那位老人就会死去。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还是冒着可能被认出来的危险救下了老人。

  又有一位老人,他被别人冤枉顶替冉阿让被捕。当身为“马德兰市长”的冉阿让知道后再一次犹豫了。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冉阿让就是他自己!但如果他不承认的话,没有第二个人会知道。况且他还是一个了不起的“市长”。而那位老人只不过是个年过半百、毫无用处的人而已。可就在宣布那位老人有罪的时候,他竟公然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为此他放弃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与荣华,以再一次进那已经呆了19年的牢房为代价,救下了那位又是毫无血缘关系的人!

  看到这里,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与当时黑暗、丑恶的社会现象相对应的,竟是一颗如此善良、无私的心;以及那么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了使一些陌生人不受到伤害,他竟然一次次地挺而走险,甚至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要知道这是要付出多么巨大的勇气和力量啊!这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灵魂的高尚!

  当然我也隐约地感到一层悲剧成分: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即使你再高尚、再伟大,在与命运、与社会丑恶现象的搏斗中总显得有点孤立、单薄。不过我认为就是这种差距悬殊的对抗,才更凸现出主人公冉阿让英雄的本色。

  有一句话说的不错:时代造就英雄。我们从小也学过董存瑞、雷峰之类的英雄人物的高尚品德。可当今社会难道就不需要英雄了吗?答案是:人类需要发展,需要下一个英雄!然而他在哪儿?他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老师、家长总教导我们:我们是新世纪的人才和栋梁!而此话的言下之意则是:若干年后,世界的美好与和平就要靠我们去创造、维护了。

  可在我看来,我们这代人还是相当自私、利己、冷漠、麻木的!什么青少年入室杀死八旬老太;什么骑车撞伤他人而逃之夭夭;什么看见伤者见死不救……都已经屡见不鲜了。而这些都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整个社会都应该反省的!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社会将变得更美好,世界将变得更和平!”但愿我们这一代人,能够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

  观《悲惨世界》有感1400字作文

  我深深地熟悉故事的章节,它就在我心中敲击,它是强烈的,深到无底,它是沉默的,像无梦的睡眠。

  书中的柯赛特,马吕斯是美好的,他们是那里最为真实的象征。每个人都有伪装,那伪装下的心正是当时社会的颜色——黑暗。可他们,却在这样的环境下,仍然具有着真诚与善良。我也只是在阐述,阐述着故事,而深深铭刻在心的,是冉阿让这个高大的形象。其实,很敬佩他,那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对他肯定的赞美。

  当时统治的社会,是那么得惨不忍睹,冉阿让被迫无奈在面包铺里偷了一块面包,却被判了五年苦役,四次越狱都得不到自由,而是十九年的苦役。冉阿让进去的时候,青春年少,出来的时候,老气横秋。这是怎样的一种社会,他是如何挨过了这么多年的折磨,苦役生活使他灵魂一面上升,一面堕落。也许,改变他的正是那个主教,他偷了主教的东西,而主教却没有责备他,还送了他东西。主教说,他赎的是冉阿让的灵魂。十九年来冉阿让第一次流下眼泪。

  正是这样,那个囚犯冉阿让消失了,乐善好施的马德兰出现了。经市民推选,他成了市长。他的改变,他的坚持,却是那位主教非凡的宽厚,惊人的慈爱让他受到了巨大的震动。他的形象,在这一刻,成为了书中最为光辉的亮点。

  冉阿让不断地帮助一个又一个人,可在他遭遇劫难的时候真正帮助过,关心过他的人,竟还没有寥寥数人!透过冉阿让,让我想到了泰戈尔的一句诗:“我想我将为你忧伤,还将用金色的诗歌铸成你孤寂的形象,供养在我心里。”

  故事里,我看到了“寂寞”这两个字的影子,它不论何时都夹杂在里,那种压抑的感觉让我心口窒息。不是觉得冉阿让在那种美好而欢乐的气氛中逝去,不是最好的结局,而是觉得正是这样的环境才让人更加沉湎于悲痛之中。他虽然是安详平静地逝去了,可他的内心还在孤独着,寂寞着,周围的一切,都是幸福而安逸,可他毕竟还是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人。心灵上的枷锁锁住的并不是观看幸福的双眼,真正封锁住的,是人内心的寂寞,把寂寞藏匿在心底,就永远都得不到了释放——

  《悲惨世界》中没有提到一个“悲”字,可全书却处处被一层似有若无的悲伤笼罩着,看似平静简单的语言,却让人心头所凉,这种情感从书的一开始就有。

  是真的,寂寞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可怕的东西,它是魔鬼手中用来交换青春的咒符。书中的冉阿让可以在自己苍老的身躯上背负起一个受伤的年轻人,穿过整个巴黎市区的下水道。那个时候,他健康得可以再活上一个六十年。他把柯赛特视为自已的女儿,让他这个,从没爱过,孤身一人,从未领略过父亲,朋友的感情的人得到了极大的安慰。柯赛特成了他生命中的唯一亮光,唯一给他过欢乐,幸福,温暖的人。可是,当柯赛特与马吕斯结婚后,他却经受不住寂寞的侵袭,在那样舒适,富足,美好的家中迅速地衰老,逝去——

  真正催人老的不是无情的岁月,而是吞噬人灵魂的寂寞。

  所以说,当我们用心来观察周围的人时,是不是也突然觉得该给他们送与温情与安慰。往往是在人老的时候耐不住寂寞,耐不住安静,喜欢热闹,即便是不长时间,也让他们觉得满足。卞之琳有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何其不是,身在其中,自会感觉出与亲人之间的快乐,亲近于亲人,以欢笑送与他们,便是幸福。

  老人需要陪伴,还是那句‘常回家看看吧”。多陪陪你身边的人,趁他们正在的光阴,努力把欢笑传染给他们。

  其实,也并不是到了老的时候才会觉得寂寞,主要是那颗心,是经历的太多,痛苦的太久,才会饱受沧桑,才会越发寂寞。冉阿让不就是吗?他应该很早以前就觉得孤独了吧,只是熬到了晚年。什么叫风烛残年,这便是事实。

  久而久之,我们更要好好地充实自己的生活,让生命点亮。

  许昌学院高三:周苏芳

  《悲惨世界》观后感

  周末闲来无事,看了最新版的电影《悲惨世界》。雨果先生的这部大作虽然早有耳闻,但是一直没有抽出时间来拜读,正好,看看电影脑补一下。

  这部新版的《悲惨世界》是一部歌舞剧,好莱坞曾经的歌舞剧辉煌一时,《雨中曲》《音乐之声》都是奥斯卡留名影片,同样这部《悲惨世界》一样问鼎了奥斯卡的多项奖项。可我想说的并不是这些,仅是单纯就《悲惨世界》本身。

  虽然我觉得如果仅仅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感受,会偏离雨果先生写作这部作品的初衷,毕竟借他人之手解读原著本身就是一种带入方式的解读。所以,我暂且定义为我的影评。

  《悲惨世界》是一部关于救赎的故事。冉阿让,作为本书的第一主角,他的前半生可以说是在监狱中度过的,仅仅因为偷盗了一条面包,入狱19年,所以,他对当时的社会,法律充满了怀疑和不满。休杰克曼有一双非常有感染力的眼睛,通过他的眼神,充分诠释了主角内心的苦痛和不满。当冉阿让终于获得假释的机会的时候,

他的眼睛仍然充满了对社会的怀疑。假释期间,冉阿让受尽了社会的歧视和苦痛,因为狱中的生活,没有人愿意信任他,接纳他,甚至不给他吃的东西,住的地方。人们对于犯人的歧视和恐惧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切合。但是上帝没有遗弃冉阿让,神父出现了,给了他吃的东西,住的地方甚至在冉阿让偷盗了教会的财务的时候仍然为他开脱。冉阿让毕竟是善良的,他内在的良知在那一刻觉醒,神父的救赎让这个本来对社会不抱有任何希望的人悟出了生存的方法和力量。从那个夜晚开始,我们的主角开始了他的救赎之路,不单单是为了别人,更是为了自己。

  在冉阿让的后半生里,他一直都在本着良心做事情,从来没有违背过它,我想这是他对自己最大的尊重,也是他高尚人格的体现。不论当时的社会如何的混乱,人心如何的不安,都没有能影响那颗坚定向善的心。终身履行对安尼海瑟薇扮演的可怜女人芳汀的承诺,帮助被车压住的路人,以及去法庭澄清自己的真实身份。冉阿让一次又一次的证明着自己的人格。因为坚定的贯彻着自己的理念,上帝一直与他同在。曾经的狱长沙威是个对法律贯彻到底的人,或许他看起来固执不通人情,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他是个原则性很强,很坚定的人。就是这个狱长,数年来对冉阿让穷追不舍,誓要将其缉拿归案。老戏骨罗素的演技没得说,光是那寒光带煞的眼神就将角色诠释的非常到位。在沙威与冉阿让一次又一次的交锋中,坚定的沙威最终被冉阿让的人格所感染,最终对其一直坚持的理念产生了动摇,以自杀的方式表达了他最终的选择,或者说,他选择结束生命来赎罪。

  当我们的主角完成了对芳汀的承诺,带着病体回到修道院的时候,他的生命之火已即将燃尽。他双眼布满血丝,脸色苍白,满脸都是祈求的神情,祈求上帝的宽恕,他不知道,上帝早已在他决定改过自新的时候宽恕了他,并一直都在保佑他。芳汀代替上帝出现在我们的主角面前,作为天使引领我们的主角魂归天堂。那个奄奄一息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感受到上帝的召唤,充满满足的离开人世,坚定的走向他该去的地方。看到最后,我的内心充满了震动,那是一种满足,对自我的满足。或许我没能做的向主角那么好,但是一种理念上的认同感同样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鼓舞。我所坚持的信念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或许我们的人生不是电影,但我相信,救赎之路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只要我们充满爱心,良心,拥有高尚的人格,就一定可以生活的很美好。这个世界会敞开胸怀包容善待这样的生命。不论你是虔诚的__徒,还是佛教徒,或者是伊斯兰教徒,所谓的教义都有共通之处。导人向善,心怀美好,真理其实很简单,或许是因为太简单了,才容易被人忽略,又因为太简单了,真正去做的人很少。所以人有时候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做好简单的事情是不容易的,做简单的事情是悟道的一种最快捷的方式。

  有时间的时候,我会读一读雨果先生的原著,感受一下大师的笔触,也许会有更加深刻的领悟。《悲惨世界》真的是一部很值得看的电影!

电影《悲惨世界》学生观后感【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