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读后感 篇一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宝黛之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和人性的复杂性。读完《红楼梦》,我深受其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所感动,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红楼梦》的魅力在于它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小说中的人物各具特色,个性鲜明。贾宝玉聪明而敏感,贾母慈祥而睿智,林黛玉聪明而叛逆,王熙凤聪明而阴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复杂性和独特的魅力。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人的内心世界的复杂性。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对人性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红楼梦》的另一个魅力在于它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小说中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种种丑恶现象,如权力的腐败、人情的冷漠、婚姻的不自由等。尤其是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使得小说具有了一种独特的女性视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丰满而鲜活,她们或贤淑温柔,或聪明独立,或叛逆自由。通过对女性的刻画,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得以充分体现。
读完《红楼梦》,我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更加深入,对人性的理解也更加复杂。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平。同时,小说中的细腻描写和深刻人物刻画也让我对文学的艺术表现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小说读后感 篇二
《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以极权主义国家的恐怖和压制为主题,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警示。读完《1984》,我深受其思想内涵和文学表现所触动,对小说中的主题和情节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1984》的魅力在于它对权力的揭示和对人性的探讨。小说中的极权主义国家奥斯丁尼亚完全控制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个人自由进行了极端的限制和压制。通过对这个虚构国家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展现了权力对人的压迫和人性的变异。小说中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是一个思想自由而反抗的个体,他的经历和内心的挣扎使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权力的恐怖和人性的脆弱。读者通过阅读,不禁思考起现实社会中的权力与人性的关系,对社会的不公平和个人的自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1984》的另一个魅力在于它对现实社会的警示和对人性的探讨。小说中的奥斯丁尼亚充满了谎言和虚假,真理被扭曲和歪曲,人们失去了思考和自由的能力。通过对现实社会的警示,作者向读者表达了对权力的警惕和对自由思想的呼唤。同时,小说中对人性的探讨也让我深思。人性是复杂而矛盾的,权力和压制对人性的影响是深远的。通过对人性的探讨,作者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读完《1984》,我对现实社会和人性的认识更加深入,对权力和自由的关注也更加敏感。小说中的主题和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思考社会的不公和个人的价值。同时,小说中对权力和人性的揭示也让我对文学的力量和思想的力量产生了更深的体会。
小说读后感 篇三
小说读后感
大概是一年前的一个冬夜,我在电脑上第一次看完了原著小说。三岛由纪夫的绝笔系列,竟然是那样的平静和优美,然而其中却又隐含着无法消除的绝望。仿佛早春的最后一丝凛冽的寒气一般的东西,是注定要消失的吧。
男主人公清显是十八岁的美少年,维新志士之后,从小养在公卿家中,后来回到本家:和自家的武家气氛却格格不入,成为了一心期待衰亡之美的,有如扎入自己家族的幽雅的荆棘一般的存在:纤细优美,就如同和歌的男主角,还不知恋爱为何物,心中憧憬着年幼时见过的春日宫妃。
女主人公聪子是清显从小寄养的公卿家的女儿,年龄比清显大。两人始终处在暧昧的状态,后来由于一点小误会,聪子赌气接受了洞院宫的求婚,而在这时,清显才终于意识到了何谓恋爱:优雅地打破禁忌,和已经获得天皇赐婚的聪子继续交往。这种青春期逆反般的恋爱最后的结果是作为未来妃子的聪子怀孕,在去关西流产的过程中,精神崩溃出家。
最后的清显不顾一切地冒着严寒,去京都的寺院请求见聪子一面,但是无论如何都没有能够如愿。后来的清显染上了肺炎,回到东京后不治身亡,年仅十九岁。
这便是所谓的典型的日本式的恋爱。女方一往情深却不知该如何表达,只有不断的试探,从小小的回应中得到肯定并欢喜;男
方则总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立场,总是怀疑女方把自己当孩子般的玩弄。只有最后当这段恋爱已经成为不可能时,两人才终于走到了一起。幼年时一起玩的双六,那时御赐糕点的颜色,习字时滴在纸张上的墨水,这些细小的回忆汇集在一起,才最终带来了那爆发式的,犹如春日的早晨狂奔的马车般的感情。但是这种幸福却处处隐藏着某种不祥,仿佛清显的梦日记一般的征兆。那时从终南别墅回东京的聪子,一方面沉浸于这种禁断的游戏带来的快感之中,另一方面又令人恐怖地预言这一切的必然结束:然而又不是完全的结束,就像两人相见的那个场景,“永恒流转如瀑布”,清显在以后的日子中不断转生着,仍然想要追寻着什么;而聪子永远留在了那个抛弃了一切的场所:所以才会在60年后,当本多鼓起勇气去见聪子,并且想把他所见证的转生的故事告诉聪子时,被聪子以最残酷的方式拒绝:她从根本上否定了清显这个人的存在,连同那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什么都没有留下来。本多最后茫然地站在庭院中,意识到自己最后终于来到了什么也没有的场所:一切感情的东西都已死去,剩下的只有空虚和丑陋的机械性的`观察者。
我无法猜想导演到底是要从什么角度,出于什么样的心思想要去把握这么大的一个东西。我总觉得三岛是活生生的存在于这部小说中的,那便是本多。他的客观,他的明晰,他的丑陋与衰老——三岛畏惧着这些。本多享受着作为偷-窥者的快感,自以为见证了超越一切现实法规的转世的奥秘,最后却发现那一切都只不过是遥远的梦幻般的东西。导演想呈现给我们的,或许也不过只是一个梦,那个有执著的恋爱的,有两人存在的美好的梦。
那就和大正时代一样,都是如同鹿鸣馆的华尔兹一般,一旦消失永远不会再有的东西。但是会有什么留下来,昭和时代那位深蓝色剑道少年百合一般的信仰,战时泰国月光姬散发束,三岛也心满意足的奔向了他人生的战场;而我们,合上了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