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篇一
在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我们常常需要写下自己的读后感,来总结和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但是,很多人在写读后感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写读后感的技巧和方法。
首先,写读后感时应该尽量客观地总结书籍或文章的内容。在写作中,我们可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出书籍或文章的主题、情节和人物等要素。这样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我们所读的内容,并对我们的读后感提供一个基础。
其次,写读后感时应该注重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思考。我们可以通过回忆和思考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触动和启示,并将这些感受和思考写下来。这样可以让读者更加了解我们的阅读体验,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的内容。
另外,写读后感时应该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我们应该尽量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可以使用一些比喻、比较和修辞手法来丰富我们的表达,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我们的观点。
最后,写读后感时应该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和逻辑的清晰性。我们可以通过分段来组织我们的观点和感受,每段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在写作过程中,要保持逻辑的连贯和层次的清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观点和感受。
总之,写读后感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和表达,就能够写出一篇有观点、有感受的读后感。希望以上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到大家,让我们的读后感更加丰富和有趣。
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篇二
读后感是我们在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对所读内容的思考和感受的总结和记录。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我们可以对书籍或文章的内容进行总结。可以简要概括出书籍或文章的主题、情节和人物等要素,帮助读者了解我们所读的内容,并对我们的读后感提供一个基础。同时,我们也可以提及书籍或文章的亮点和特色,以增加读者的兴趣。
其次,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可以回忆和思考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触动和启示,并将这些感受和思考写下来。可以表达自己对书籍或文章中情节、人物或主题的理解和认同,也可以表达自己对书籍或文章的赞赏或批评。这样可以让读者更加了解我们的阅读体验,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内容。
另外,我们可以引用书籍或文章中的语句或段落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可以选择一些精彩的语句或段落,进行引用和分析。通过引用来自书籍或文章中的原文,可以使我们的读后感更加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最后,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我们可以使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来增加读者对我们读后感的兴趣和理解。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语法和拼写的正确性,以保证我们的读后感的质量和可读性。
总之,写读后感是一个总结和记录自己阅读体验的过程。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和表达,就能够写出一篇有观点、有感受的读后感。希望以上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到大家,让我们的读后感更加丰富和有趣。
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篇三
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读后(观后)感”属于议论文体。
同学们在读书或看电视剧后,往往有些人物或情节触动自己的心灵,使情感受到引发,若将这种感受付诸笔端,便是我们要说的“读(观)后感”。它在使用的表达方式上,主要采用记叙和议论相合的方法。
“读后感”(以下“读后感”皆包括“观后感”)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有着根本不同。记叙文为了实现以情动人,要详细叙述人或事,要不惜笔墨浓抹重彩;“读后感”的记叙则是为“感”服务的,所以力求概括叙述,简明扼要;而把主要笔墨用在阐释感受上。“读”只是个引子,是引发感想的前提条件,“感”才是写作的重点。
写“读后感”要注意如下三点:
(一)要对原文原作烂熟于心
感受,产生于“读”之后,因此要有针对性地详细阅读原文原作,要把握原文原作的创作背景、作品的主题,作者的观点等内容,为下文生发感想作准备。概括说就是“吃透”材料,熟知内容。有了“读”的前提,才会有“感”的结果。若读书粗枝大叶,囫囵吞枣,文章的精髓都把握不了,必然对内心情感不会有多大的触动。若硬要写出“感”来,也只能是无病呻吟,结果言之无物,空洞乏味。
(二)要精选原文原作最能感动你的“点”
写“读后感”,大都容易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这样写得肤浅。
写作时,要注意侧重其中的一个“点”。一部优秀著作中,总会有使你感动的情节,有给你启迪的思想观点,那你就要精心挑选让你感动,给你印象最深的那一点,然后加以联想,生发,构思你所要写的读后感。能让你感动的“点”,我们称之为“感点”。所谓“感点”,即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的认识与提高。如果你所读的是议论文,就要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弄清楚文章用了哪些论据,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只有抓住了文章的重点,才能悟出道理,引出自己的见解。具体到文学作品本身,可把下列内容作为“感点”。从整体上看,有鲜活、充满血肉的人物形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有丝丝入扣、缜密自然的结构层次;从细微处看,有精彩、细致的描写。有含意丰赡的语句等等。一篇读后感容量有限,“感点”应该相对集中,那就必须慎重地选择,不能把所有的“感点”都塞进去。(三)要注意联系实际生活
社会风气的好坏,周围的人或事往往给你很深的印象。经过认真阅读,已经找到最能触动你情思的“感点”,是这个“感点”引起了你对现实生活的联想,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思考。那么,只要将联系起来的生活内容有选择、有侧重地写出来,就是很好地联系了生活实际。这样的联系,自然亲切,内容丰厚,富有现实教育意义。
“读后感”属于杂感性议论文,因此要在“议”上下功夫。如何“议”实际上就是如何“借题发挥”。这借题发挥的“题”,一定要出自阅读材料,但是同一阅读材料却可以选择不同的感发点即“感点”,以引出不同的主题,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现以《工之侨献琴》这则寓言为例,谈如何选择“读后感”的角度。
寓言中的工之侨精通音律,擅长乐器制作,能制出“金声而玉应”的琴,这样的能工巧匠沦落乡野,而那些只会以外观却否定优劣的人都居于国工乐官的高位。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批判封建社会的人才观,认识当今社会给人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这样写不失寓言本意,自然得体。
着眼于人,还可以只抓国工乐官不动手弹一弹,仅凭“视之”就作出判断,联系当前有些人不重实践、主观武断的错误做法,提倡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的做法,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
着眼于人,还可以只分析工之侨。肯定他,可赞其不怕挫折、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否定他,可分析他弄虚作假的目的及手段,联系市场上出现的伪劣商品,揭露并批判其危害性。
当然也可以着眼于物。琴前后截然不同的遭遇说明当时居高位者没有见识,不重真才实学,只重虚名。即使被赞为“稀世之珍”,乐官也只是注重它的外观,琴仍旧是被埋没。如果献上的不是良琴,而是一个符合当权者审美标准的破玩艺儿,也照样会受到交口称赞。就此可以联系一些人的'奇怪“标准”以及重名轻实的做法,教育人们做有真才实学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读后感”要借的“题”,必须是原材料本身具有的,而不能是强加附和上去的。如果原材料中的着眼点很明显,只需引述或转述即可,而有的则需要对原材料加以剖析,引导和帮助读者领会。着眼点本身还不是论点,作者观点的提出还需要下一番因事明理的功夫。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观点与材料统一,观察点与“读后感”的论点必须一致。
由此看来,同一个阅读材料,由于观察认识的立足点和角度不同,观察者认识问题的态度和深度不同,可以写出许多立意不同的文章来。至于我们写作时该选什么角度。首先要从实际出发。这实际包括材料本身的实质,更重要的则是现实生活的实际。要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选择合适的突破口。其次要勇于出新,避开那些别人很自然想到的或已经议论过的话题,提倡求异思维,谈别人没有谈到的问题,钻别人没有达到的深度。大家都这样去想,这样去做,就能写出五彩纷呈的“读后感”,收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
读后感的写法一般可归纳为“引”“议”“联”“结”四个字,即引用原文的内容或观点,在此基础上展开议论,然后由此及彼联系实际加以阐述,最后总结全文,提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