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与重构读后感(优秀3篇)

时间:2011-01-09 05:41:2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碎片与重构读后感 篇一

《碎片与重构》是当代著名文化批评家李泽厚先生的一部作品,通过对于当代文化的深入分析和思考,他提出了“碎片化时代”和“重构”这两个概念。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感受到了自己身处的这个快节奏、碎片化的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和思考。

在这本书中,李泽厚先生首先分析了当代社会的碎片化现象。他指出,随着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快节奏,信息的传递也变得越来越快速。然而,这种碎片化的生活方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人们往往只能通过碎片化的信息来了解世界,而无法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碎片化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变得浮躁,无法专注,思维变得片段化。这种碎片化的现象在文化领域尤为明显,人们只看重热点、潮流和流行,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度。

而对于这种碎片化现象,李泽厚先生提出了“重构”的概念。他认为,面对碎片化的信息和生活,我们需要进行重构,重新思考和理解。重构就是将碎片化的信息和生活重新拼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重构不仅仅是拼接,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通过重构,我们可以从碎片中找到线索,逐渐了解事物的本质,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读完这本书,我对于碎片化时代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意识到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挑战,但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机遇。面对碎片化的信息和生活,我们需要保持专注和深入思考的能力,才能够进行重构,找到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作为一名学生,我深感自己在碎片化的信息中迷失了方向,往往只追求眼前的热点和流行。但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重构的重要性,意识到自己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才能够真正把握住这个快节奏、碎片化的时代。

总的来说,读完《碎片与重构》让我对于当代社会的碎片化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重构,我们可以从碎片中找到线索,逐渐了解事物的本质。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我们需要保持专注和深入思考的能力,才能够真正把握住这个快节奏、碎片化的时代。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思考,我相信它对于每一个身处碎片化时代的人都有很大的价值。

碎片与重构读后感 篇三

碎片与重构读后感范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碎片与重构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这样的一则笑话。50后的父亲对儿子说:“孩子,他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啊,在爸爸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一斗米”;而现在80后的父亲对儿子说:“孩子,他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啊,在爸爸最困难的时候,他给了我充电宝”。笑话虽有些夸张,但是夸张的背后是否也折射着社会的现状呢?

  可能大家会有这样的体会,出门时落下其他东西不打紧,如果找不到手机总会觉得十分异样,更有甚者的“手机控”会坐立不安,内心惶恐。曾有一次参加教研活动,走得匆忙,把手机落在家里,那个早上有些失落总觉得少了什么,只好一直宽慰自己:没互联网,不就不被干扰,更能专心学习吗?

  互联网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便利,缩短了世界之间的距离,但从另一方面也给人们产生了新的距离,那就是当我坐在您面前,您在看手机;当我想和您谈话,您还在看手机……我们的时间正被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所淹没;有用的,没用的,真真实实,虚虚假假难以分辨。它们像一片片雪花飘进了你的世界,将你的大地覆盖;它们像一个个物件抛进了你的空间,把你的房间堆砌。我们的时间被切成了碎片,我们得到了碎片的碎片。所以当我看到学校推荐的王竹立老师的`书《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时,犹如迷途困惑中见到了引导牌,真是开怀。王老师的书教我们如何在碎片纷至沓来的环境下培养自己独特的知识大榕树,以至连绵成为知识森林。他认为,网络时代的学习就是一个零存整取、不断重构的过程。

  《碎片与重构》一书还探索了互联网时代下教育新模式。时代不同了,网络学习、网络教育是我们教育要直面的问题,恐惧逃避只会被抛弃;以积极的心态拥抱变革,避其弊,取其利,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步伐。作者在书中对于教育信息化、电子书包、微课、精品课程、翻转课堂、知识嫁接、连通主义等热点话题,都有自己的分析和思考,而这些都来源于他独立的思考和日常的实践和积累,是他博客写作零存整取的劳动结晶,就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学习了。

  读完本书第一遍后感受挺多的。下面和大家分享收获:

  其一在教学方面,比如上课该不该让学生上网,手机能不能进课堂。还比如不断出现的新的教学方式,该怎么用,有些本身就存在争议。但是如何选择最有利的方式进行高效教学更加重要。对学生而言,最适合他们当前接受范围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师高水平的讲授和教学互动是保证一堂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多媒体技术主要用于辅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人都是喜新厌旧的,再好的模式也是不能一直用下去。(书第39页)网络时代翻转课堂乃至翻转学习会越来平常,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不宜一刀切。对于那些结构严谨、内容固定、基础性强、变化不大、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翻转课堂还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第40页),这对我们现在的教学及微课的制作有一定的启发。

  其二,是对网络与信息技术教育未来的分析。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很大优点就是突破时空的限制,但是网络的学习不像学校学习那样易于监管,对学习者的自律性要求较高,缺乏集体学习氛围和校园文化的熏陶,这些因素导致目前网络教育既不能取代学校教育,也不能简单照搬学校的模式。未来优秀教师的讲授依然必不可少;应积极探索将课内的面对面教学与课外的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和策略。

  其三,教师更要注重学习,会整理善积累。网络时代信息繁多而细小,如何将一些细碎的知识录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呢?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积累。利用网络,把学习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可以学习王老师的“积件式”写作,积少成多。思考并提炼再加工很重要,把那些越来越多的知识整合并通过思考形成有个人观点的文章,再通过不断加工不断改写,在此过程中也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写作水平。另外,写

不下去写不出来的时候,转变思维,利用一些思考工具或方法,比如水平思考法、六顶思考帽、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方式打通思考的桎梏。

  其四,书中提到的很多思维值得借鉴,如“包容性思维”,打破了对事物判断时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也是告诫我们在面对各式各样的信息时如何分辨真伪,在思考问题时不要片面,而是要尽量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事情的原委。又如“使用思维导图创作诗和故事”,作者以自己亲身经历为例详细地谈创作过程,如何突破自己的思维,令人受益匪浅。又如对知识的嫁接,分享也是学习等等。

  总之,从本书中学到了不少关于课内课外新型教学方法的知识,也了解了一些最新流行的网络教育,并对网络学习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很有借鉴。有时间的话建议再读一遍哈哈。

碎片与重构读后感(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