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经典3篇】

时间:2016-03-04 01:36:2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篇一

在读完《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之后,我深感人格教育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格教育的概念、方法和实施步骤,让我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作者在书中指出,人格教育是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和道德品质的过程,是促使儿童良好发展的关键。通过对儿童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这对于儿童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书中提到了一些实施人格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其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渠道。家庭教育是儿童人格教育的基础,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为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则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来培养儿童的人格特质和道德品质。此外,书中还提到了社会教育和媒体教育的作用,指出社会和媒体对儿童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我深有感触的是,人格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更需要付诸实践。书中提到了一些具体的实施步骤,如培养儿童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参与公益活动、引导他们学会与人沟通等。这些方法和步骤都是可以操作性强的,家长和教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实施。

通过阅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我深刻地认识到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如何实施人格教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注重培养儿童的人格特质和道德品质,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篇二

《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对儿童教育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这本书从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实施方法和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对人格教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首先,书中明确指出人格教育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作者认为,人格教育是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和道德品质的过程,是儿童良好发展的关键。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这对于儿童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书中介绍了一些实施人格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渠道。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为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来培养儿童的人格特质和道德品质。此外,社会教育和媒体教育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最后,书中提到了一些具体的实施步骤。比如培养儿童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参与公益活动、引导他们学会与人沟通等。这些方法和步骤都是可以操作性强的,家长和教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实施。

通过阅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我对人格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明白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也了解了如何实施人格教育。作为一名家长,我将会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人格特质和道德品质,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注重人格教育的实施,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教育。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篇三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当一个人的行为累加成一个人的命运,感慨行为的巨大影响力时,我们也不难看到性格对命运的直接影响。

  百度搜索“人格和性格”出现1570万个结果。“性格”,是人的一种心理特征,也是生活环境的烙印。个性也叫人格(personality)。这个概念源于拉西语Persona,一开始指舞台上演员的面具,后来被借用成心理学术语,用来说明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确切地说,人格涵盖了性格。

  短短的几十天时间里,这本书我看得囫囵吞枣。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这个能和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分庭抗礼的犹太人用自己的经历和几十年不懈地研究告诉了我一些我曾懵懂难了,但真正存在的东西。

  阿德勒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

  几天前我曾看过一部美国电影《front of the class》(《叫我第一名》)似乎听着名字是一种赤裸裸的宣誓,其实电影内容不是要强的宣誓而是一种被打倒无数次后坚强站起的韧劲。主人公布莱德从小患有妥瑞氏症,父母离异,周围人嘲笑他,他被一所所学校劝退。没有人知道他患妥瑞氏症前,连父亲都觉得他一直在故意作怪,看心理医生成了家常便饭。在知道了病症后,周围的歧视一直存在。但是万幸他有一个不放弃他的母亲,并遇到了一个让他改变命运的校长,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成了一个优秀的师范毕业生。可妥瑞氏症让他一次次面试失败,他很乐观,积极面对困难,最后遇到了不歧视他的学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一个从小就有缺陷的孩子,在最后走上这条圆满的成功路不得不说他很幸运,也很努力。他的母亲,学校的老师,他想为此证明给他看的父亲,是他们帮助儿童时期的布莱德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

  翻书的时候突然发现100多年前的阿德勒早就诠释了这点。书中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敢、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

  阿德勒在书中说,学校是一个显示器,种种原因,它能显示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个问题在我们的学生中显得尤为明显,我们总是拿群贤的孩子和普通学校的学生做比较,确实凸显的问题也特别多。

  书中第二章这样写到:“儿童的心理生活是件奇妙的事。无论我们接触到哪一点,都引人入胜,令人着迷”。我们都是儿童的老师,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批评是常有的事情,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只是看到了儿童的表面,或者直视他们所犯的错误。书中提到“如果我们明白了真实的情形,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对孩子的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予以惩罚,几乎没有什么意义。”

  中国古语有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不能武断地说惩罚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不明白原因的武断惩罚不仅是没有意义,而且是极端有害的。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是一种生存的试探,老师的表扬、惩罚、冷漠都是一种反馈,该采取怎样的反馈才能帮助他形成正确的理解、应对模式,这是要有高度的智慧的。

  和家长接触时,常会听到家长这样抱怨,孩子不听自己的话。也曾和问题学生家长交流的时候了解到,家长在家其实对孩子的不良习惯狠狠地在惩罚,可是孩子依然不良于行。

  无数的例子表明,有时候孩子拒绝做一件对他们有益的事情,只是因为他们不想在父母的压力面前屈服。其次,即使体罚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也并不意味着,其他方法无法达到同样的效果。当然,体罚孩子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如果我们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虽然孩子可能会去做我们要求的事,但这不是在鼓励孩子用暴力来解决冲突吗?

  当我们为了回避惩罚去做事情的时侯,我们可能会忽视事情本身的'价值,而陷于对失败的忧虑。

  圣诞节那天晚上,微博上有人转载柴静柴老的新书《看见》的发布会。花了两个多小时细细看了各位新闻人的人生体悟。柴老的演讲中有几个例子几句话特别触动我。她曾采访一个电击治网瘾的机构,戒网瘾的孩子面对镜头抱着老师痛哭流涕,面对电击,孩子静静地流着泪,麻木地说不疼。最后那位老师神秘的微笑以及轻飘飘地一句:“如果能装一辈子,不也是一种成功吗?”让柴老深思,也让我深醒:真能装一辈子吗?孩子的行为只是暂时对惩罚的妥协,或许走出这里,他会变本加厉,甚至温和的孩子变得暴虐异常。

  阿德勒在书中61页这样写道:“没有一个残酷的行为,骨子里不是隐藏着虚弱。真正强大的人是不会对残忍感兴趣的。”

  个体心理学不主张用过于严厉或过于温和的方法教育孩子。我们所要做的是,理解孩子,使他们避免犯错误,不断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和解决问题,并发展他们的社会情感。对孩子过于挑剔和严厉的父母,会给孩子造成伤害,使他们完全丧失勇气。过于温和或溺爱的父母又会使孩子形成依赖心理和依附某人的倾向。因此,父母既不要用玫瑰色的色彩美化现实,也不要用悲观的态度来描摹世界。他们的职责是让孩子尽可能充分地为生活做好准备,使他们以后能够应付自己的生活。

  有些时候我们总

会有这样的无力感5+2=0,觉得惩罚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根本原因不在学校,而在家庭。但是,父母、老师的反应确实都是一种反馈,会迫使孩子形成相应的应对模式。不过,父母更理性地来面对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及对人对事的解释,尤其是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协助孩子形成正确的理解,促进孩子积极行为的形成,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长期的、不断的反复,也许可以促使积极的形成。

  有时候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有时可能是两回事,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已经明白。我们可能需要得到反馈。请求反馈能确保对方准确把握我们的意思。问一句“我的意思清楚吗”,然后,对方表个态就足够了。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这将导致恶性循环,因为一旦人们认为受到了强迫,他们就不太想满足我们的愿望。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年纪越大,我们会发现他们不听话了。

  我喜欢和长辈聊天,记得去看望退休的初中班主任时,她曾对我说,孩子有悔意时,别继续咬着他的缺点不放。别做一个过于率性的班主任,律人前先律己。

  我们在教育孩子时,首先,要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任何人都是有面子的,也是爱面子的,年纪越大的学生尤其如此,且他们爱面子来得更感性更直接。其次,批评之前做好充分调查,争取批评教育的主动权。再次,尽可能地发掘孩子的闪光点。马克吐温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好好地活上两个月。”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再其次,一事了一事,绝不及其余,不翻拣陈谷子烂芝麻,要干净利落。

  在书中p56阿德勒这样写到:“即便一个儿童花了很长时间学习走路,只要最终学会了正常行走,就不至于形成影响他未来生活的自卑情结。”

  儿童的发展既不是天赋决定的,也不是客观环境决定的;儿童自己对外在现实以及他与外在现实的关系的看法才决定了儿童的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事实。儿童与生俱来的可能性和能力并不占主导地位,同时,我们从成人的角度对儿童的评价和看法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的处境,以他的错误判断来理解他们。我们不要期望儿童行为不会出错,不要期望他们会按照成人健康的理智而行动,而是要认识到,儿童在理解自身的处境时会犯错误。的确,我们应该记住,如果儿童不犯错误,儿童教育不仅不可能,也不必。

  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即使做得不怎么样,也是值得的。最后我想用朱光潜的一句话结束我的交流:“此时,此地,此身!”即:能在此刻完成的事情绝不拖到下一刻;能在此地完成的任务,绝不妄想换个环境;能自己独立完成的任务,绝不转嫁让他人代替!做个合格的教学者,引导者!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