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经典6篇】

时间:2016-02-08 03:35:3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 篇一

《绿皮书》是一部由彼得·法拉利执导,维果·莫腾森和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电影。该片讲述了一个黑人钢琴家和一个白人司机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南方展开的一段旅程。电影以其真实的故事背景、精彩的表演和深入的主题而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绿皮书》的故事发生在1962年,美国正处于种族隔离时期。维果·莫腾森饰演的钢琴家唐·雪利·莫利斯受雇于一家夜店,决定进行一场南方巡回演出。他需要一位司机兼保镖来保护自己的安全,于是马赫沙拉·阿里饰演的托尼·利普被雇佣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开始了一段旅程,这段旅程让他们之间的种族、阶级和文化差异逐渐消除。

电影以幽默和温情的方式展示了唐和托尼之间的友谊的成长。唐的贵族气质和托尼的粗犷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和互相帮助让人印象深刻。尽管他们在旅途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种族歧视,但他们始终相互支持,帮助对方成长和面对挑战。

影片通过唐和托尼的旅程,深入探讨了种族歧视和人性的主题。唐作为一个黑人钢琴家,不仅要面对南方白人的种族歧视,还要面对黑人社群的不理解和抵制。他的音乐天赋使得他得到了一些社会地位,但他依然无法摆脱种族的限制。托尼作为一个意大利移民后裔,也经历了自己的困难和歧视。两个人都在旅程中逐渐认识到,种族并不应该定义一个人的价值和能力。

《绿皮书》的演员表现出色,特别是马赫沙拉·阿里的精彩表演。他塑造了一个粗犷但有着善良内心的角色,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触动。维果·莫腾森也通过他的演技展现了唐的复杂性和内心的矛盾。两位演员的默契和协作使得电影更加真实和感人。

总的来说,电影《绿皮书》通过真实的故事背景、精彩的表演和深入的主题,成功地展现了种族歧视和人性的复杂性。它向观众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种族和文化的差异并不应该成为阻碍人们相互理解和友谊的障碍。这部电影是一部令人思考和感动的佳作,值得观看和品味。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 篇二

《绿皮书》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它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南方的种族隔离为背景,通过一个黑人钢琴家和一个白人司机的旅程,揭示了种族歧视和人性的复杂性。

影片的主人公是唐·雪利·莫利斯,一个天赋异禀的钢琴家。尽管他在音乐上非常成功,但他仍然受到种族的限制和歧视。他雇佣了托尼·利普作为他的司机兼保镖,两人开始了一段在南方巡回演出的旅程。这段旅程不仅是一次音乐之旅,更是唐和托尼之间友谊的成长和互相帮助的故事。

影片通过唐和托尼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深入探讨了种族歧视和人性的主题。唐作为一个黑人钢琴家,不仅要面对南方白人的种族歧视,还要面对黑人社群的不理解和抵制。他的音乐天赋使得他得到了一些社会地位,但他依然无法摆脱种族的限制。托尼作为一个意大利移民后裔,也经历了自己的困难和歧视。两个人都在旅程中逐渐认识到,种族并不应该定义一个人的价值和能力。

电影通过幽默和温情的方式展示了唐和托尼之间的友谊的成长。唐的贵族气质和托尼的粗犷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和互相帮助让人印象深刻。尽管他们在旅途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种族歧视,但他们始终相互支持,帮助对方成长和面对挑战。

《绿皮书》的演员表现出色,特别是马赫沙拉·阿里的精彩表演。他塑造了一个粗犷但有着善良内心的角色,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触动。维果·莫腾森也通过他的演技展现了唐的复杂性和内心的矛盾。两位演员的默契和协作使得电影更加真实和感人。

总的来说,电影《绿皮书》通过真实的故事背景、精彩的表演和深入的主题,成功地展现了种族歧视和人性的复杂性。它向观众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种族和文化的差异并不应该成为阻碍人们相互理解和友谊的障碍。这部电影是一部令人思考和感动的佳作,值得观看和品味。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 篇三

  《绿皮书》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实在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我不仅看过电影,在看电影前我也听说过《绿皮书》这本书。此书旨在帮助黑人在旅行时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的酒店和餐馆。就像黑人艺术家唐·谢利给白人托尼·瓦莱隆加的那本绿皮书一样。充满了种族歧视,但也充满了善意。

  《绿皮书》共有两个主角,一个是黑人艺术家唐·谢利,一个是白人托尼·瓦莱隆加。影片的一开始通过种种铺垫,巧妙的告诉观影者们白人托尼·瓦莱隆加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种族歧视者。然后开始将影片引入正题,使唐·谢利与托尼·瓦莱隆加相遇开始谢利医生的南下演奏之旅。

  白人托尼·瓦莱隆加是一个爱抽烟的意大利裔美国人。他有能力,

爱扯淡,自诩为“忽悠大师”,总能耍得别人一愣一愣的。而且托尼是一个负责的人,比如说在小酒吧时,几个白人小混混正欺辱着他的黑人雇主谢利,他奋不顾身的把谢利救出。虽然他的工作是确保唐能准时到达各个地方和保护他不会遭受到各种麻烦的困扰。但有几个司机会为一个黑人雇主去招惹数个小混混呢?

  黑人艺术家唐·谢利是一位想要改变种族歧视的世界级钢琴艺术家,他为此前往南部,承受白人主人家的羞辱。谢利医生具有良好的修养、高雅的礼仪与强大的自尊。这一切,及他想要改变种族歧视的决心使他在面对任何人的时候都能坚持己见,不屈不挠。

  这部电影一共有四种人:谢利、托尼、上流白人、普通黑人。谢利虽为黑人,但儒雅随和,谈吐文明。有一颗高贵的内心,是很纯洁的。托尼是一位硬汉,言出必践,很负责。也有高贵的内心。而那些自命不凡的白人贵族,所作所为令人作呕,对谢利嘴上很尊敬,背地里却议论他。即使他们的礼仪再优雅,也挡不住那阴暗的内心。普通的黑人是粗野的,甚至有些粗鄙。但他们恰恰是单纯的,一个劲在酒馆里快活。

  一个人的肤色并不能决定他的品行,真正决定他的是他那高贵的灵魂。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 篇四

  种族话题一直是个很敏感的话题,电影是很好的媒介。但是要让电影里的这个故事既在三界之外游离,又要观众有代入感和思考,这个平衡和角度很难取舍。一般这种类型的故事,常见的视角是强势视角,看见弱势的不顺利之后反思自己然后做出改变实现大和谐,这个故事有趣的地方在于,弱势群体中的强话语权人与强势群体中的弱话语权人之间的交集。好看的故事必然要有冲突有碰撞,tony和tang两个人物的们每一个点都在冲突,从灵魂到外壳,从外界到内在。发生冲突是理所当然,和解是漫长且考验人的。

  电影展现的和解过程漫长又残酷,从纽约出发一路向南像是把两个人从象牙塔抓出来丢进现实世界的雾霾里,从酒吧到西装店到警察局,对博士种族身份折磨的高点发生在伯明翰,但是和解的也从伯明翰开始拴上了最后一环。博士和tony两个人的和解是从澡堂和警察局这一段开始的,博士的那段自我剖析是他对自己的辩白和拉扯,给电影前段里的那个私下端的过分台上笑容亲和的黑人钢琴家的所有行为做了解释,同样,tony的市井气和义气总是来得恰到好处,俗的时候真的太俗,能干的时候又很能干。电影里有几个场景很让我动心,一路贯穿下来博士教tony写情书,以及圣诞夜妻子悄声对博士说谢谢他的信的时候。写信的部分有个博士穿着黄格子西装指导的场景,配着飘落的黄叶,那个场景太好看了。妻子那个拥抱和耳语之后两个人的笑真的太美了。以及博士用邀请tony作自己的经纪人委婉的表达自己低头的意愿,那里真是有股倔强的可爱。当然,肯德基的出场是不能不留下印象的,别人家的全家桶有那么大一个鸡排!!虽然那天的晚饭没有吃成肯德基但是这个小片段真的很有趣。

  其实很开心最后看到了全家福一样的和解画面。电影表现的是美好的一面,真正的种族歧视其实还是没有完全消灭,再将目光落回现实又会觉得很无力。但既然这是一个基于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那还是抱着最后一点柔软先和自己和解吧。毕竟大雪夜的家庭聚餐太美好,每人能拒绝这份团圆美好。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 篇五

  路始于两个人。

  一个住在布朗克斯的一个街区,为了家人的生计奔波,烟不离手,油嘴滑舌,是一个活得像黑人一样的白人。

  一个住在卡耐基音乐厅楼上,为上流社会的人士演奏,知书达理,举止优雅,是一个活得像白人一样的黑人。

  这一路, 像一场修行。

  对于唐,在种族歧视并不严重的纽约,他拥有他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但他仍毅然前往南部,希望以一己之力去除成见。

  每场演奏结束后,台下欣赏的白人便会热情地为他鼓掌,他满面笑容,优雅地起身致谢。但同时他也面对了:侍者弯腰恭敬地为他服务,但也恭敬地禁止了他走向“白人厕所”;在旅社他西装革履,坐在一旁品酒,黑人发出邀请,遭到拒绝后便嘲讽他“还不是怕把一身好衣服弄脏了”;在西服店他被禁止试穿;在酒吧他被歧视殴打……在台上,他光鲜亮丽,下了台,他什么都不是。他找不到合适的归宿,白人从心底还是瞧不起他,黑人因差距也讥讽他。“我不像个黑人,也不像个白人,那你告诉我,我是什么?”历尽痛苦后,他站上了酒吧的小舞台,敲响了那架不知品牌的钢琴。没有高雅的环境,没有安静的氛围,但唐却笑得很开心。

  托尼,尽管生活窘迫,却仍保有白人种族歧视者的傲慢。他拒绝接触黑人使用的东西,会偷偷把来家里干活的黑人用过的杯子扔进垃圾桶。但迫于养家糊口的压力,他不得不为黑人唐做事。“他高高在上地坐着,把自己打扮得像一个阿拉伯酋长。”他向妻子这样形容唐。一路相处,一路磨合。托尼在唐的“逼迫”下改变自己。保持语言文明,学会合理处事。“你永远不会以暴力取胜,只有保持尊严才能战胜一切。”在控制脾气的同时,托尼也要收起自己的偏见。他在信中向妻子表达了他对唐高超音乐技巧的赞美,在唐遇难时总出手相助。在圣诞餐桌上,面对亲戚对唐“黑鬼”的称呼,托尼却阻止了他“别那么叫他”。

  “嗨,托尼。”

  “嗨,唐,圣诞快乐。”

  路终于一个拥抱。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 篇六

  在五十多年前的美国,种族歧视无所不在。虽然南北战争后美国通过了废奴令,但人与人之间的沟壑,又岂是一纸条文能够消除的?

  就是在这么一个环境下,《绿皮书》的故事开始了。一位生活在美国北方的富裕黑人音乐家谢利,与一位并不是那么富有的白人“小混混”托尼,在当时,这是一个奇妙的组合。钢琴家想要去南方巡演,想要打破这种种族歧视,打破这种偏见与不公正,并且告诉那些南方的种族歧视者:原先受歧视的黑人,也可以爬上枝头,也可以成就光辉的人生!

  于是,音乐家怀着这样的梦,带上了托尼,前往了充满种族歧视的南方。

  他们终于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南方对黑人的歧视是根深蒂固的,所谓饭厅里“不接待黑人”的“规矩”,又只是一种新时代的种族歧视。

  谢利是愤慨的。他面对着种族歧视的白人在游泳池大打出手,还遭到了两个白人警察的虐待,托尼联系了州长事态才得以平息。谢利不理解:同样是美国,为什么差别这么大?所谓的“公正”“民主”“自由”为什么到了黑人身上就变成了“压迫”“虐待”“歧视”?

  托尼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保护好了谢利。但他不理解,明明这位音乐家已经这么富裕,还要追求自己的权利?他告诉谢利:“你不是住在光鲜亮丽的城堡里吗?为什么你还要闹出这么多麻烦?”

  谢利的回答出乎意料。他哭着回答:“是啊,托尼。我住在这座城堡里,但是孤身一人!”

  于是我又想起了影片中的一幕:两人的汽车抛锚了,停在了广阔的农田旁。农田里的黑人在辛勤地劳作。田地里的黑人看到车上下来的黑人谢利,身着西装,衣冠笔挺。两个黑人的目光交集,老黑人的眼神里透露着无奈。

  同样是黑人,为什么你就不用受到白人的压迫?

  谢利不知道。他只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不平等。而破除这种不平等,可能需要好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

  在平安夜的前夕,谢利将托尼送回了家,与家人团聚。托尼早已摒弃了些许对黑人的偏见,也懂得了许多。

  谢利与托尼,或许就是那个时代消除不平等的最好佐证吧。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经典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