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观后感字(经典3篇)

时间:2017-02-05 08:49:1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走向共和》观后感字 篇一

《走向共和》是一部以中国民主革命为背景的历史剧,通过讲述1909年至1949年这段时间内中国历经艰难曲折的革命历程,展现了人民群众为自由、平等、民主而奋斗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

这部剧以清朝末年的社会背景为开端,通过描绘各个主要角色的生活经历和奋斗历程,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和压迫。观众可以看到,无论是革命先驱孙中山博士,还是他的志同道合的战友们,他们都深受清朝统治下人民的痛苦所感动,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不仅在国内积极进行宣传和组织,还在国外争取国际支持,努力为中国人民争取民主权益。

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立体,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故事。观众可以从孙中山博士那里看到一位坚定的领袖,他不仅为人民谋福利,也注重个人修养和品德修炼;在革命的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不断为人民的利益奋斗。而其他角色,如革命志士宋教仁、刘揆一家以及普通百姓,也都展现了自己在革命道路上的坚持和奉献。

剧中的历史情节紧凑有力,充满了悬疑和惊险。观众可以看到,革命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是,每一次挫折都没有让革命者们气馁,相反,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继续向前。这种坚持和勇气给予了观众很大的鼓舞和启发,让人们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的来说,《走向共和》这部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剧中人物的形象塑造和历史情节的展现,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感受到那个时代人民为自由、平等、民主而奋斗的决心和勇气。同时,剧中展现的团结合作、坚持不懈的精神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启示,让人们明白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走向共和》观后感字 篇二

《走向共和》是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历史剧,通过讲述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展现了中国人民为自由、平等、民主而进行的艰苦卓越的斗争。

这部剧以孙中山博士为主线,通过重要历史事件的再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辛历程。观众可以从中看到,中国人民在旧社会的压迫下,经历了长期的苦难和痛苦,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自由、平等、民主的追求。无论是孙中山博士还是他的战友们,他们都以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剧中的情节跌宕起伏,紧张刺激,给观众带来了很大的观赏性。观众可以从中看到,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并不平坦,面对种种困难和阻碍,革命者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战胜困难,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这种坚持和勇气给予了观众很大的鼓舞和启发,让人们相信,只要有信念和毅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此外,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非常出色。观众可以从中看到,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故事,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无论是孙中山博士的坚定领导,还是其他革命者的奉献精神,都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的伟大和可敬。

总的来说,通过观看《走向共和》,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感受到那个时代人民为自由、平等、民主而奋斗的决心和勇气。剧中展现的团结合作、坚持不懈的精神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这部剧不仅让我对中国民主革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充满敬意。

《走向共和》观后感字 篇三

《走向共和》观后感2000字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走向共和》观后感2000字 ,欢迎阅读。

  刚刚看完了《走向共和》,总共59集,看了将近一个月吧,到后期都舍不

得看了,因为国语的电视剧比较珍贵,可以边放边做事。

  我一说出这部电视剧的名字,有的筒子就唏嘘不已,以为是讲八路军之类的。我要解释一下,此处所谓“共和”,是真正的民主共和,不是某“共和国”的共和。实际上该片虽名曰“共和”,实际上跟某党一点关系都没有,时间跨度大约是从甲午海战前夕一直到张勋复辟为止,主角也有好几名,前期是李鸿章,甲午海战结束之后慈禧太后戏份似乎超过了李鸿章,辛丑条约之后慈禧返京途中李鸿章去世,袁世凯也成为一大主角,一直到他去世为止,而孙中山则是一直贯穿全剧。可以说这部剧不是只有唯一的主角,在不同的时期都有多名主角并行的的局面。

  先说说李鸿章,首先配音很赞,大义凌然,中气十足,不失老成,该剧的宗旨是“还原历史”,对李鸿章进行了平*,这是对的,但是某些细节却加入了虚构的成分,我感觉不能“为了平*而平*”,拿事实来说就可以了,不能说为了给他平*就加一些虚构的情节来极力美化。不过我还是很敬佩这位李中堂的,确实很有能力,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李和张在该剧都有出现,一个主角一个配角,确实高人一等。李鸿章办洋务出色,是晚清最有世界意识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先生指出,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李鸿章和周恩来,“半个”是顾维钧。现在我们一提到李鸿章总是给他戴上“卖国贼”的帽子,比如将甲午海战的责任都推给他,其实原因还是很多的,比如当时国库已经空虚,然而为了给慈禧六十大寿建设颐和园,更加没有钱拨给北洋水师了,北洋水师自1888年正式成立后,就没有再添置过任何船只,1891年开始连枪炮弹*都停购了,海军军费被挪为颐和园的修建经费,甚至连当时世界航速最快的.巡洋舰,原本为北洋水师订购,最后被日本买走,成为在甲午海战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日军主力“吉野号”。而至于马关条约,那根本连城下之盟都算不上,根本就是“城内之盟”了,日本鬼子都打进来了,让李鸿章去签条约,说“丧权辱国”,没有高层授意,他敢签?事实就是身为战败国,你签也得签,不签也得签,只是个形式罢了。1900年慈禧太后向全世界宣战,结果被打得逃到陕西,这时想到了被降到广东去的李鸿章,李鸿章拖着病体长途颠簸北上北京,又是一个“城内之盟”,没有任何筹码,仍然最大化地争取了我国的权益,当时谈判的场景看得我是热血沸腾啊!随后他心力憔悴,签约不久就背着“卖国贼”的骂名黯然辞世了。

  另一主角袁世凯可以说是几起几落,李鸿章去世后受到重用,也是很有世界意识的一位政治家,值得一提的是他巧妙地开创了中国的警察制度(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不得在天津二十里之内驻军,袁世凯身为直隶总督,创造了天津警察,“规定不能在天津驻军,没说不能没有警察”),其他的事迹就不多提了,总之是个超强的人。要说的是袁世凯的扮演者演得入木三分,配音也很强。

  最后说的一名主角是孙中山,实在是该剧的一大败笔,这演员长得就很白痴,结果搞个配音更白痴,声音跟唐老鸭似的,还把后鼻音通通念成前鼻音,看见他就反胃,玷污伟人形象!带着这种情感,本人对孙中山这个人物也就没啥好感了,确实在该剧中,孙中山并非是一个尽善尽美的伟人形象,更像一个愤青,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且总是有点想当然。个人感觉他这个人有点双重标准,辛亥革命胜利后,同盟会的筒子们推举黄兴为领袖,黄兴推举孙中山,于是乎孙从日本跑回来,当了大总统,这时他实施的是“总统制”。因为种种原因将大总统让给袁世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利,搞了一部《临时约法》,还要搞“内阁制”,于是乎几大党合并成为国*党,宋教仁组阁,架空袁世凯。我就想了,为啥你当大总统的时候就是“总统制”,也不用法律和内阁约束你,到别人当的时候你就这么不信任,不仅用法律限制还用内阁去架空他,双重标准一。宋教仁被暗杀(片中体现幕后指使是国务代总理赵秉钧,然而这依旧是个历史谜团),孙和黄兴再次出现分歧,黄认为应该通过司法的和平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孙坚持要武力推翻袁政府,并要求全国十几路国*党员总督起兵讨袁,结果没人理他。失败后把责任推给黄兴等人,说“我说话都等于放屁”,认为失败是因为大家都不听他的话。同志们,我请问一句,军队是国家的军队,还是国*党的军队,或是你孙文个人的军队?是不是因为总督是国*党员,就有义务听你的命令谋反?为什么别人当总统就是假“共和”,只有你当权你组阁才算是真“共和”?双重标准二。袁世凯对孙文没有赶尽杀绝,放了一条生路让他逃到日本(又是日本。怎么老去日本),在日本娶了小得可以做他女儿的宋庆龄做小老婆,还改组国*党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宣誓对他绝对效忠,还要按手印(你当党员都是杨白劳),并将党员分了三六九等。这些都遭到了黄兴等人的反对,于是乎分道扬镳,但是当别人要求黄兴另外组党的时候,黄兴表示了拒绝,指出领袖只有孙中山一个,个人认为黄兴真是一个很值得敬佩的人,而且是很实干的人,最高尚的一点是他一直都甘于做配角,总是能照顾到大局。袁世凯对此二人的评价是:“孙氏志气高尚,见解亦超卓,但非实行家,徒居发起人之列而已。黄氏性质直,果于行事,然不免胆小识短,易受小人之欺。”

  最后点一点几位配角,光绪皇帝长得太帅了,而且演技超一流,把光绪皇帝各个时期的不同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后期的两个重要配角,罗文、田沫,相较之下就十分败笔,首先这两个人是虚构人物,然后演技做作,爱情故事更是恶心得不行。不过田沫MM还是挺漂酿的,身材粉好啊!

  至于该片为什么在CCTV放了一次就被禁了,刚开始我也不理解,看到后半部分觉得越看越有点明白了,确实是有点借古讽今的意思,处处戳到某党的痛处,不过花了三年时间重金打造的这样一部巨著,放了一次又自己动手禁播了,是不是有点欲盖弥彰的意思?不会被别人说成是做贼心虚吗。


《走向共和》观后感字(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