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三个白痴》观后感【精简3篇】

时间:2016-09-04 03:31:5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电影《三个白痴》观后感 篇一

《三个白痴》是一部由印度导演拉吉库马尔·希拉尼执导的电影,该片改编自查特喜特·穆尔克吉的小说,讲述了三个智商低下的人之间的友谊故事。我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深深被剧情、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拍摄手法所感动。

首先,这部电影的剧情非常吸引人。故事围绕着三个主人公展开,他们分别是拉吉、法兰克和阿米尔。这三个人都面临着智商低下的困境,但他们的心灵却是纯净的。影片通过展现他们的友谊和对生活的热爱,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爱与友谊的力量。尤其是在影片的最后,当三个主人公在关键时刻相互帮助,展现出无私的友谊,我不禁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其次,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出色。影片中的三位主演,阿米尔·汗、卡琳娜·卡普尔和沙哈鲁·卡恩,都将自己的角色演绎得非常到位。尤其是阿米尔·汗饰演的拉吉,他以出色的演技将拉吉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细腻的表情和动作,将拉吉的纯真和善良表达得深入人心。同时,其他配角的演技也非常出色,他们的表演让整个电影更加生动。

最后,导演的拍摄手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拉吉库马尔·希拉尼运用了大量的细节和细腻的镜头语言,将主人公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在电影的开头,拉吉站在海边,凝望大海的镜头,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和思考。又比如,在拉吉和法兰克之间的友谊戏份中,导演通过镜头的运用,将他们之间的情感表达得十分细腻和真实。这些拍摄手法不仅增加了电影的观赏性,还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主人公们的内心世界。

总之,电影《三个白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情吸引人,演员的表演出色,导演的拍摄手法独特,这些因素使得整个电影充满了感动和温暖,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思考人性和爱的力量。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带给观众深入思考的机会。

电影《三个白痴》观后感 篇二

《三个白痴》是一部印度电影,该片改编自查特喜特·穆尔克吉的小说。这部电影以三个智商低下的人之间的友谊为主线,通过展现他们的故事,向观众传递了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

首先,这部电影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智商低下的人。在电影中,三个主人公拉吉、法兰克和阿米尔都面临着智商低下的困境,但他们的心灵却是纯净的。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让我深受触动。他们没有被自己的智商所限制,而是用自己的真心和善良来感染周围的人。他们的友谊和对生活的热爱让我明白了智商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价值。

其次,电影中的爱与友谊的主题也让我深思。三个主人公之间的友谊让我感受到了无私的爱。他们在彼此需要的时候相互扶持,为对方着想。他们的友谊不受到智商的束缚,而是建立在真心和善意的基础上。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友谊并不在乎外界对一个人的评判,而是看重内心的纯净和对他人的关心和支持。

最后,电影中展现的人性的温暖和善良也让我感动。在电影中,虽然三个主人公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的力量,让我看到了人性的美好。这让我深信,无论面对何种困境,只要我们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就能够战胜困难,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总之,电影《三个白痴》通过展现三个智商低下的人之间的友谊和对生活的热爱,向观众传递了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这部电影让我重新审视了智商的定义,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友谊和爱的力量。它让我深受触动,也给了我很多思考的机会。我相信这部电影会继续影响更多的观众,让他们对人性和爱有更深入的理解。

电影《三个白痴》观后感 篇三

电影《三个白痴》观后感

  电影里的印度人表演确实很夸张,但夸张只是形式,任何电影只要内涵上面是庄重的,揭示的哲理是广泛可接受的,只要能让观众看到真诚的一面,就是好电影,三个白痴观后感。一部好电影是需要一定的哲理作为支撑的,纯粹恶搞的电影是不会让人怀念的。

  《三个白痴》在诙谐中描绘出了印度现行教育体制的状况,跟中国教育现状挺像的,就是从根本上来说的“舍本逐末”,从表现上来说的“揠苗助长”,为了赚钱而上学,为了攀比而竞争,人们学习的动机不纯。

  我对印度的教育体制不了解,但作为中国教育体制的牺牲者,我也是有发言权的。现在的孩子太苦了,经历那么惨烈的高考,上了大学,出来后竟然仍是连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没有个明确的了解。学校只教给我们死读书不教我们去主动了解社会需求,了解怎么去运用书中知识,培养了大批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说实话,这些“高级知识分子”的学习行为本质上说,跟街上收破烂的行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garbage in ,garbage out”。学校教育和社会基本脱节这是一方面的悲哀。

  另一方面就是我们自己对于选择专业上的无能为力,不是我们选专业,是专业选我们,或者是我们在掷骰子。高校设置的那几百号专业,哪个高中毕业的毛头小子能够清楚是做什么的,选专业不就是在掷骰子吗?能否上那个专业,也不以你之前的相关积累作为决定因素,而以那些扯淡的语数外数理化课程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很荒唐,其实国外的做法已经是很好的参考了,人家高考只有选学校的担忧,进去后第一年不分专业,第二年才开始选择专业,只是我们所谓的教育体制改革一直雷声大雨点小,跟不上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改革的步伐。可怜的同学们花了几年时间学语数外数理化,到大学几乎大多数知识被扔进了垃圾桶,然后努力学习大学专业知识,毕业后这些知识又被社会揉成一团扔进垃圾桶,到最后真不知道还剩下些什么,或许真的只剩下一颗冰冻的眼泪吧。

  至少,在前面两场重要的赌博之中,我没有掷对骰子。

  《三个白痴》中有直面这些不合理的东西,男主角是个极其有个人信仰的人,他用自己的言行,反抗着不合理的制度,感染着身边同是受害者的同学们,他自信,聪慧,极具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他非常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身边的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然后鼓励身边的朋友反抗不合理的现状,追求真我,虽中途会遭到好友的猜疑和背弃,但仍然坚持不懈的以事实证明打动对方相信自己。

  他的执着让人感动,他救了两个人,都是因为他的执着,他救了两个一般人觉得必定无救之人。

  他的感染力让人敬畏,他释放了两颗心,都是因为他以身作则循循善诱,他释放了两个被束缚却渴望高飞的心,两个不敢正视自己渴望的人。

  电影有褒便有抑,电影的抑表现在对于那些死背书的人的讽刺,其实死背书的人只能说是可怜,倒不至于可恶,可恶的是那种自己明明是愚蠢的还嘲笑讽刺挖苦和自己不同的人,如果一个人死读书但有自知之明,懂得谦逊礼让,倒也不会让人唾弃。

  前几天看过《未知死亡》,从此对宝莱坞刮目相看,于是下了几部口碑较好的宝莱坞大片,其中就有《三个白痴》。

  昨晚跟阿茂吃饭时,正好提到《三个白痴》,不由兴趣大增。回宿舍后便看了起来。我惊奇的发现男主演竟然又是阿米尔·汗。

  在《未知死亡》里,他精彩地演绎了一位兼具力量与智慧的硬汉,将男主角两个截然不同的身份(风度翩翩的幻音公司总裁与凶神恶煞的复仇者)诠释得几近完美。而在《三个白痴》里,年过40的他将一位20岁左右的大学生“兰彻”演绎得活灵活现恰如其分,不禁感叹他深厚的“装嫩”功力,观后感《三个白痴观后感》。

  2009年《三个白痴》在印度上映后,不仅超越了《阿凡达》,还创下了印度的票房纪录。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优秀的剧本,精良的制作。改编自畅销小说保证了剧本的高水准,影片各种精致的桥段夹杂着层出不强的笑料又给观众提供了愉悦的观影感受,而紧凑的剧情、张弛有度的节奏、精美的画面、优越的配乐无疑给《三个白痴》贴上了优质影片的标签。

  最让我津津乐道的是本片的喜剧风格。它的诙谐幽默,不同于周星驰的无厘头式喜剧,是另一种极具印度特色的不走寻常路的搞笑风格。《三个白痴》将这种不走寻常路的搞笑风格几乎发挥到极致,甚至在影片最煽情的时刻也不忘幽一默。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片尾出现的旖旎风光,蔚蓝的天空、无暇的白云、悠悠的远山、湛蓝的湖……我很诧异印度竟能有这般世外桃源的人间仙境。百度一查,原来是素有小西藏之美誉的拉达克地区。据说那里仍保留着古老的宗教、原始的人文、保守的民风,加上它的云淡天高,我不禁心驰神往起来。

  另外,拉达克位于克什米尔东南部,是中印争议地区。《三个白痴》正因为涉及中印领土问题,始终未能在国内公映,实为一大遗憾。

  二是影片直指印度教育体制弊端,引起强烈的社会共鸣。影片以嬉笑怒骂的方式揭露印度填鸭式的教育体制的谬况,宣扬一种自由创新的教育方式。此外,它还触及了印度很多社会问题,包括贫富差距、人才流失、拜金主义等。这跟中国的现状极其相似。

  片中对填鸭式教育及“一切为了高分、一切为了工作”的抨击,道出无数莘莘学子(就是我们)普遍的心声,影片在网上流传后随即引发中国网友的强烈共鸣,尤其受到青年学生的狂热追捧。

  影片描述的“印度皇家工程学院”,虽不如咱们这些学校照本宣科墨守成规,但一样唯成绩论成败。我们体验过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波澜壮阔惊涛骇浪,所以对片中几个学生面临的各种挂科焦虑、排名压力、未来恐惧,我们简直感同身受。而影片宣扬的自由创新的教育方式更令我们神往。也只能神往。

  三是阿米尔·汗的加盟。他是印度的当红巨星,在印度影坛有巨大的票房号召力,他的加盟也是影片在印度票房大卖的重要原因。

  阿米尔·汗饰演的男主角“兰彻”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化身。片头曲的歌词正适合给他做注脚:

  他如风一般自由

  似风筝飞翔天空

  他去了哪里……让我们去寻觅

  我们靠前人指路

  但他却自己铺路

  跌倒,爬起,他无忧无虑的前行

  我们为明日之忧烦恼

  他只顾畅想当今

  让每一分钟活得充实

  他来自何处

  触动了我们的心弦之后却消失

  他去了哪里……让我们去寻觅

  骄阳似火他像一片绿荫

  在无垠的沙漠

  他似一片绿洲

  他是心伤痛处上,抹的滑滑的香油

  我们惧怕,桎梏于蛙井

  他无所畏惧,在水中前进

  面对涛浪,从不犹豫,迎面直击

  他如云菜般寂寞漂泊

  但是我们最亲爱的

朋友

  他去了哪里……让我们去寻觅

  我们不会放过你

  我们还要继承

  要继续

  兰彻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个旧体制的革新者。我更喜欢把兰彻看成是一个革命者。因为他不仅公然反抗现有体制,还创造了一个新体制——他的学校。他特立独行,敢于挑战权威;他抨击旧制度,鼓励追求梦想。而他最擅长的,是创新。

  其实,我们也擅长“创新”。我们有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艺术创新、商业创新。我们还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最有创新精神的还属我们各所高校的校训:一项针对国内25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我国有27所高校的校训同为“严谨、勤奋、求实、创新”。可见“创新”在教育领域是多么的深入人心。

  从识字那天起,我们“教育创新”的口号就未曾停歇过,但真正的教育创新又在何方?我们还不是在成绩至上的象牙塔里一如既往地修炼了十几年?对此,我们当然不会惊慌失措,因为我们早已习惯,更因为我们从来不孤单。君不见我们身后那数以千万计的学弟学妹们,正前赴后继地争做“遵依金科玉律,严守戒规律文”的“三好”道童。

  最难能可贵的是,我们整个的国家都在“创新”,“弘扬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诸如此类的口号早已遍布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

  几年前国家提出了“自主创新”战略,一时间群雄响应,争先恐后走“创新”之路。一股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热潮随之兴起,短短几年内全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城市已有上百个。

  我不禁要问,当“创新”成了喊口号的大热门时,这还是创新吗?

  好像离题万里了,倒也无妨,反正回不去了。不如就此作罢。

电影《三个白痴》观后感【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