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白毛女的观后感 篇一
《白毛女》是一部以中国民间传说为基础的电影,由沈浮执导,于1950年上映。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农村女孩白娘子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坎坷命运,以及她为了救治丈夫而与恶霸斗争的故事。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被剧情的紧凑和角色的饱满所深深吸引。
首先,电影《白毛女》很好地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农村人民的生活状况。影片以农村为背景,真实地描绘了农民们的辛勤劳作、艰苦生活和对抗恶霸的斗争。在电影中,白娘子的丈夫因为病情加重而被迫下矿,而白娘子为了救治丈夫,不惜放弃自己的幸福生活,去城市工作。她的坚强和勇敢无疑是那个时代农村妇女的写照,也展现了农村人民在困境中的顽强精神。
其次,电影中的角色形象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娘子是一个善良、正直且有坚强意志的女性形象,她在面临困难和压力时从不退缩,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她的坚持和勇气激励了周围的人,使他们也加入到了抗争的行列中。而电影中的反派角色毛大头则代表了那个时期的恶霸,他利用自己的权势欺压百姓,使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存在给整个故事增添了紧张和悬疑的氛围。
最后,电影中的情节紧凑且扣人心弦。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每个场景都紧扣主题,没有冗余的部分。尤其是在白娘子决定回到农村救治丈夫的时候,她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让人揪心不已。而最后的高潮部分,白毛女最终战胜了毛大头,恢复了家庭的幸福,这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触动和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电影《白毛女》通过真实的故事情节和饱满的角色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期的农村生活和人民的斗争。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深感受到了农村人民的艰辛和顽强,以及他们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反映历史的作品,更是对人性和爱的感人诠释。
电影白毛女的观后感 篇二
《白毛女》是一部我非常喜爱的电影,它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部电影以一个普通农村女孩的故事为主线,通过她的经历展现了那个时期农村人民的艰辛生活和他们为了幸福生活而奋斗的精神。
电影中的白娘子是一个非常勇敢和坚强的女性形象。她为了救治丈夫的病情,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去城市打工。在城市中,她经历了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她从未放弃过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她不仅独立生活,还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能,为了能够更好地救治丈夫而不断努力。她的坚持和勇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一个非常值得敬佩和学习的榜样。
电影中的另一个角色,毛大头则代表了那个时期的恶霸。他利用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欺压百姓,剥削农民的劳动成果。他的残暴和贪婪让人感到愤慨和不平。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反派角色的存在,才使得白娘子的勇敢和坚持更加显得珍贵和可贵。
电影中的情节安排紧凑而扣人心弦。故事的起伏和高潮部分十分吸引人。尤其是在白娘子回到农村后,她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令人揪心不已。然而,她始终没有放弃,最终战胜了恶霸,恢复了家庭的幸福。这个结局给我带来了强烈的触动和情感共鸣。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电影中展现的农村生活和人民的斗争让我感受到了农村人民的艰辛和顽强。他们为了幸福生活而不断努力奋斗,这种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总的来说,电影《白毛女》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人性魅力的作品。通过展现一个普通农村女孩的故事,它生动地再现了那个特殊时期农村人民的生活和他们的斗争。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部反映历史和社会的教育片。它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民的伟大力量。
电影白毛女的观后感 篇三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这一段耳熟能详的歌词,便是著名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经典唱段。
不知不觉间,歌剧《白毛女》从1945年在延安首演,已逾七十一年。近日,这出经典的歌剧又登上了3D大荧幕,电影技术对歌剧艺术的拓展,全国庞大的院线对歌剧《白毛女》的传扬,让久唱不衰的经典剧目,又焕发了全新的生机。再次为人们带来一场感官与心灵上的冲击。
七十多年的时间,《白毛女》的形式、剧情经历了多次改编,包括田华老师主演的电影版,以及后来成为文艺样板戏的芭蕾舞版,而作为“始发”的歌剧形式,在多年的演出中也多有内容上的变更,不同的主演及主创阵容,分别赋予了这部歌剧异彩纷呈的魅力。
纵观全剧,“白毛女”喜儿的人物身份,有着多次的转变,从开场时盼爹爹回家过年的羞涩少女,到被迫抢入黄家的苦命奴仆,再到拼力逃出身负血债的复仇女神,每个阶段的喜儿,都是一次重大的“转型”。喜儿,一个在那抗日时期需要被保护的弱者,一个贫农的女儿,人生经历风风雨雨,经历过生与死的善良、坚强的女孩。在那个硝烟滚滚的时代,用坚毅的信念,与命运与死亡做着无畏的抗争,她告诉我们什么是生命的奇迹。
人生不会是一路繁花似锦。命运总会想方法把你逼到悬崖峭壁,泥沼深潭,放弃了任绝境摧残,自是死路一条。“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水尽景绝之时,也许会有轻柔的云雾腾起,那是生的希望。“行至水穷处”不是悲哀,面对逆境,看看行船流水、云起云落,焉知转眼就是重生。
虽然随着日月更迭与社会发展,时代也在不停进步,但《白毛女》所传递的反压迫精神与追求自由平等的独立意识,并没有过时,于当今社会而言,全剧励志正能量的传递,仍然有力地敲击着中华儿女的内心。
电影白毛女的观后感 篇四
萧萧风雪夜,又是一个年三十。辛苦到头过个年,是穷人家朴素的仪式感。哪怕没有华服美食,一根红头绳,二斤白面,也是过年的体面。杨白劳与喜儿,同其他许多贫穷农户一样,无甚多物,也无文化,租地主的地,欠地主的债,到了年关清算能躲便躲能混便混。一年又一年,农户们在这片土地上劳作,艰难生存,繁衍生息,等终了埋葬在这片土地,新的一代又扛过了父辈的重担。
每年不都是这么回事儿嘛。农户面对劳作、欠租、躲债的生活大抵都抱有这样的心态。可今年不一样,黄世仁的一点贪欲打破了这样微妙的平衡。杨白劳被带走,强按了手印,订下了违心的条约。喜儿被迫进了黄家。
也许有人会怒其不争。杨白劳何尝没有反抗?只是他的抗争是一种无力的争,他也清楚自己无法与黄世仁抗衡。他对于自己所遭受的命运有一种深深的无能为力感。地主强势追债他无法偿还,地主索要喜儿他无处伸冤。地主与杨白劳,是相对强势与相对弱势的关系。杨白劳清楚这种强弱,同时认为这种强弱关系已然定型,坚不可破,纵使心不甘情不愿,也无可奈何。杨白劳是一生受苦过来的,有着典型的弱者心态。他不是那种平日里积极自信却只在地主家装孙子的人。杨白劳是依附在强者身边的弱者,像一块橡皮泥,只能随他人捏成什么形状。
矛盾冲突在这里显得十分明了,地主与杨白劳之徒,形成了对立面。地主是地主,农户是农户,地主强势,农户弱势,地主陡生欲望,农户保有心愿。在这样一种对立下,在可能的多种选择下,农户选择了抗争。杨白劳无力的抗争以自杀告终,而喜儿抗争的方式,是恨,是逃。她独自一人,面对黄世仁,也是卑弱的。农户在地主面前似乎总是弱势群体。官老爷是黄世仁的把兄弟,他二姨正寻求给黄世仁结贵亲。权贵通过强强联合巩固地位财富,因而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强者在强盛的同时又不断以侵取弱者价值的方式来维持自身所得。
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自然界的食物链,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如今也有很多人有着这样的想法,似乎强者生存弱者淘汰,是最自然的社会法则。于社会中,每个人凭借自己的才智、努力、机遇等,通过一定的方式积累处世资本,能者多得,无能者出局,规则清晰,公平公正。但这一切有一个大前提,即这样的生存规则的前置条件,是保证每个人都从零开始,没有原始资本。从零开始并不是指大家都学会一样的知识,掌握一样的技能,拥有一样的体魄,而是就像同去开垦一片荒地,大家或许智慧体力各不相同,但开垦的是同一片荒地,且并没有人先行挖掘或姗姗来迟,如此之后,才能再去讨论能者多得的问题。然而在现实情况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历史积累的影响,人们通过繁衍生息,将获得的社会资本与人合并,代代流传。因而在这种模式下,愈到后代,矛盾愈渐明显。黄世仁与杨白劳一开始便不是同一起跑线的人,二者或许都没有文化,但黄世仁拥有社会资本,而且,杨白劳的相对弱势也不是其历经一番拼搏后败下阵来的,所谓“富人的命”、“穷人的命”便是如此。杨白劳这样的农户根本就没有去努力拼搏的条件。
可这也不代表着为了打破这样的生存模式便要去不断归零,一代辛苦建立的基业不讲传承,等到下一代又推倒重建,使得社会不断从零开始。因为强弱总是相对的,黄世仁也只在杨白劳这样的农户面前才占得优势。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不存在绝对的强者,也不存在绝对的弱者,没有黄世仁,也会有洪世仁、蓝世仁,没有杨白劳,也会有其他贫弱人群。在一个社会群体中,相对而言,必会出现强者和弱者。
既然如此,难道当真注定弱者处境如此悲凉吗?亦不尽然。造成杨白劳、杨喜儿的悲剧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其无效的抗争。杨白劳苦苦哀求黄世仁,甚至扬言去告官,喜儿带着仇恨成了白毛女,都没有真正对黄世仁的强者地位形成冲击。纵使强弱地位客观存在,相对弱者也可以有多种方式在与强者的博弈中获得利好。杨白劳选择自吞苦果,喜儿选择等待报仇,他们在当时的客观环境下也只有有限种选择方式。其实弱者愈弱,根本上,还是他们无法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客观上亦无法使用更多的方式手段达到自强。正如二人打牌,一人拿了一手好牌,另一人只有一对三,任其如何排列组合也跳不出无牌可打的自限性。
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读书或许就是个体获得王牌的一个有效途径。常说读书是打破圈层改变命运的最好方法。诚然,知识技能可以快捷有效地帮助群体中的相对弱者上升成为相对强者,读书的过程实则也是个人未来社会资本积累的过程。社群中人与人之间的强弱关系是相对的,也是动态的。在白毛女的年代,整个大环境比较静止,相对强者与相对弱者的关系固定,强者无限压迫,弱者无法自救,是矛盾冲突的根源。只有当环境在具体事务中允许相对强者和相对弱者的角色转换,例如当黄世仁与杨白劳签订卖女文书时,杨懂得就法理协议与黄理论;当欺压行为发生时,杨白劳能在社会共识下于情于理占上风,倒逼黄世仁在此事上成为弱势,才能促使群体中的相对弱者向相对强者发起有效的抗争,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悲剧的发生。
电影白毛女的观后感 篇五
第一次看这种黑白电影看的这么入神,情节跌宕起伏,看完之后心中有对当时社会的感慨,有对喜儿的同情,也有对黄世仁的愤慨!
我很庆幸我没有生活在哪个地主和雇农矛盾尖锐的时代,我也无法对喜儿这样的命运感同身受,我也无法理解他们对地主的愤恨和无奈,但当我看到杨白劳被生生的按上了卖女儿的手印,当我看到杨白劳因无奈而服毒自杀,当我看到红军来时,群众们手拿棍棒向着黄世仁的时候,我可以想象他们对地主已经恨之入骨。
喜儿,这样一个单纯,漂亮,勤劳,善良的好姑娘,命运却如此曲折。在家时,苦命干活儿,没有好日子,还好父亲很疼爱她,记得杨白劳在掏出送给喜儿的红头绳时的唱词:“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爹爹钱少不能买,扯下了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哎!扎起来!”;被黄世仁糟蹋后,怀孕了却被赶了出去,还差点被卖了,经历丧父之痛之后又经历了丧子之痛,在山里一夜青丝变白发,过上了野人的生活,我真的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柔弱的姑娘,是如何承受的这么多苦难!还好,八路军来了,打到了地主,报了仇,和大春哥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还让人有点欣慰。
庆幸如今世界太平!深感我很幸福!
电影白毛女的观后感 篇六
一直以来,看的都是歌剧版的《白毛女》,故事中的很多情节都是通过演员的表情以及旁白表现出来的,有时候根本挖掘不到剧本所想要表现的深刻含义。看完电影版的《白毛女》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喜儿的两次奔跑。
第一次是奔跑在田野里。当父亲以及邻居大婶决定把她和青梅竹马的恋人大春的亲事定下来之后,她害羞的跑开,带着少女特有的青涩和心事被发现的羞涩、喜悦。在一片茫茫无垠的麦地里,一前一后,留下的是幸福奔跑的身影。这次奔跑,是爱情自由的体现,青梅竹马的爱情并没有因为两家家境的贫寒遭到阻挠,慈祥的老父亲愿意失去生命去守护女儿的幸福。两小无猜,在当时是多么奢侈的情境,更不用说把这份感情坚持到最后,喜儿和大春长久以来形成的默契让那份感情变得坚定笃真,即使是一起吃苦,一起冒险,两个人也紧牵双手。在杨白劳把租子折合成大洋后,两个人为了能还债,一起攀岩砍柴,采药,用生命和汗水守护着那份爱情。再苦再累,爱人的一个眼神,就会让对方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动力。情感的默契,让两个在田野中奔跑的身影变得那么和谐,那么纯真。那么长长的又坎坷的一段路,难道不是他们今后要经历的事情的写照吗?
第二次是在后山上。喜儿被黄世仁霸占后,怀着身孕仍免不了被黄家“灭口”的阴谋,然而,她并没有向现实妥协,牛鬼蛇神也阻挠不了她对自由的向往。夜色漆黑、寒风阵阵,前有深河,后有追击,喜儿奔跑在丛林间,用信仰和无畏战胜了现实对她的进一步摧残。她逃掉了,从此,她自由了,在山野间,在丛林里,在水流上我们都能看到她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的场面,未知的自然显然已在她的脚下臣服,她可以自由穿梭在自然的每一个角落。同时,也是因为有了这次奔跑,她的境遇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不再会为了填饱肚子而发愁,因为她栖身的破庙变成了“香火”很旺的神庙,不断会有“香客”来为她“进香”,她可以随意享用那些贡品。她不会再为了自己的声誉困惑,她已不是那个被黄家玷污后“不检点”的女人,相反她摇身一变,变成了人人敬畏的“白毛仙姑”,受着无知世人的敬仰和敬畏。再者,没有了情感束缚的她
,只坚定着一个信念:“报仇,为父亲报仇”,不会再像之前那样要考虑很多现实的因素。最终,她的为自由而奔跑换来了自身的自由,换回了爱情,也换回了父亲的枉死之仇。
故事情节虽然极富戏剧化,但很好地反映了人们在旧社会压迫下的期望。一个是在封建婚姻制度的压迫下,人们渴望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喜儿尚且可以为了爱情奔跑,我们现实中的人又有什么可畏惧的呢?我们需要的仅是战胜对封建家长制的畏惧,冲破传统婚姻观念的束缚,打破门当户对婚姻观的牢笼。另一个是在封建地主的压榨下,人们渴望推翻地主阶级,得到人身和财产的自由。喜儿并没有在现实面前低头,
而是勇敢的踏出第一步,奔向自由的田野,用信念和坚持战胜压榨和不公,最终赢得自由,踏入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