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情操论》有感【优选3篇】

时间:2014-07-09 07:16:3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篇一

《道德情操论》是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对道德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

在《道德情操论》中,康德提出了他的道德理论,强调了人类自由意志和理性的重要性。他认为,道德并不是基于感觉或个人意愿的,而是通过理性思考和自由行动来决定的。康德强调了道德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他认为,道德规律适用于所有人,无论时间和空间。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道德的普遍性和客观性。道德并不是主观的,而是通过理性思考和自由选择来决定的。我们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决定什么是对错,而是要通过理性思考来判断。康德的道德理论教会了我们如何以一种普遍和客观的方式去看待和行使道德。

另外,康德还强调了道德的自律性。他认为,道德行为应该是自发的,而不是出于外在的压力或利益的驱使。只有通过自律才能真正实现道德。这使我对自身的道德修养产生了深刻的思考。我意识到,道德修养不仅仅是遵循道德规则,而是要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通过自律来实现。只有通过自律,我们才能真正成为道德的实践者。

《道德情操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关于道德的重要性和如何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的知识。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并将道德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篇二

康德的《道德情操论》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道德原则。

在《道德情操论》中,康德提出了他的道德理论,强调了人类自由意志和理性的重要性。他认为,道德并不是基于感觉或个人意愿的,而是通过理性思考和自由行动来决定的。康德的理论帮助我理解了道德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以及道德规律适用于所有人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道德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东西,更是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康德的道德理论教会了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出道德选择,如何通过理性思考来判断什么是对错。他强调了道德的自律性,提醒我在做出决策时要摒弃个人意愿和外在压力的影响,而是通过自律来实现真正的道德行为。

此外,康德还对道德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认为,道德规律适用于所有人,无论时间和空间。这使我意识到,道德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社会交往中,我们都需要遵守道德规则。只有通过遵守道德规则,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公正和和谐的社会。

通过阅读《道德情操论》,我受益匪浅。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道德原则。我将继续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遵循道德规则,并通过自律实践道德。我相信,只有通过道德修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篇三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6月16日下午公司党委组织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在我前进道路上给予鼓励和指导,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了党。刘书记还给我们推荐了两本值得一读的书,一本是《把信送到加西亚》、另一本是《道德情操论》,我本人也是个喜爱读书的人,利用闲暇的时间从图书馆借了很多书,还从网上买了很多书,我觉得一件漂亮的衣服装扮了我们的外在,而一本书则填满我们空洞的内心。

  亚当·斯密这个名字,只要接触过政治经济学的人都会知道,他同西方经济理论紧密相连,他的《国富论》(即《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甚至比他的名字更有影响力。然而,《道德情操论》被《国富论》的光芒遮住了,但是作者的墓碑上清清楚楚地刻着——《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的作者亚当·斯密长眠于此。美国货币主义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在作者本人的心目中恐怕《道德情操论》的份量远比《国富论》重得多,因为他的一生大部分心血都倾注在《道德情操论》的修订与完善上,从1759年首版到去世,他对《道德情操论》先后进行了6次修改,而恰恰在修改的过程中完成了《国富论》。我索性从当当网上买了这本书,认真地从头读起,自然觉得在追随大师的脚步,走进心灵的圣殿,去理清崇高和卑鄙、纯洁和污秽、简单和复杂、善良与丑恶、真诚和虚伪……那清晰而又模糊的界线。

  我是一个感性的人,总是喜欢为事事动情,也喜欢读完一本书写写心情。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人天生是社会的动物,时刻生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中:为了顾及他人的感受,人不得不对自己原始的激情加以节制和改造,从而产生羞耻心和荣誉感,这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当我翻开此书,第一卷《行为的适当》的第一篇“适当感”中的关于同情的阐述,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亚当斯密对同情的阐述极为深刻,他说:“我们常常为别人的痛苦而痛苦,这是无需证明的事实。像人性中所有与生俱来的感情一样,这种感情绝不是专属于良善君子,尽管他们可能对此最敏感。即使一个无赖罪大恶极,无视一切社会规范,他也不会完全丧失同情心。”他还说:“要想对他人身处的

境遇有所体验,我们只有设身处地地想象,因为我们无法直接了解别人的感受。只要我们自己还能置身事外,即便我们的兄弟在忍受酷刑折磨,我们也感觉不到他们的痛苦。感官从来不会也不可能超越我们自身,只有依靠想象,我们才能对他人的感受略有所知。”“我们依靠想象将自己置于他人的境遇之中,以为自己正经受这所有同样的痛苦,又仿佛进入他体内,与他合而为一,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体会到他的感受。于是,当我们全然接收了他人的痛苦并将其变为自己的痛苦时,我们终于为之所动,一想到他的感受就不由得浑身颤抖。”“正因为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别人的痛苦,我们才能产生与他们相似的感情。”

  的确如此,当我看到汶川地震、动车相撞的报道时,我经常热泪迎眶,我感叹生命的脆弱,更深刻地悟到:身置其中的人感受最真切、最具体、最清楚,任何程度的同情、感受都无法与亲历来比拟。正如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谓:“如鱼吞水冷暖自知”啊!

  想到这,我不由得悲从心头起,我的悲伤感受与那些亲身苦楚的人相比,差之远亦!唉……

  斯密在阐述了同情之后,书写了“相濡以沫的快乐”。

  在“相濡以沫的快乐”中,斯密写道:“别人发自内心的同情总让我们无比欣慰,无论这同情从何而生;相反,无动于衷的表情则让我们失望莫名。”“当我高兴的时候,朋友的同感会锦上添花;但是当我陷入忧伤,朋友的同情如果不能雪中送炭,就可能火上浇油。然而通常情况下,同情总能另辟蹊径,增添快乐,又能温暖人心,减轻痛苦。”“与高兴的时候相比,我们在不高兴的时候更希望找个人一吐为快,此时朋友的同情也更能让我们得到安慰,如果他们无动于衷我们就更觉得委屈。”“如果我们可以和一个人肝胆相照,那么在同他交谈时我们得到的快乐,会远胜于偿还我们目睹他的遭遇所感到的痛苦。”

  的确如此。我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喜欢和朋友小聚,谈谈生活、谈谈工作,我还喜欢一个人抱着本写心情,把所有不快都倾诉给那小小的空间。有的时候到自己的博客去座一座,回味起曾经的心情,也别有一番滋味。。

  斯密在“可敬的美德”中写道:“旁观者将心比心去体谅当事人,当事人也力求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照顾旁观者的感受,这两种努力确立了两种不同的美德。前者带来了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公正无私和谦逊仁慈;后者则早就了雍容持重、自我克制的人品,将激情纳入自尊自爱、合理恰当的轨道。”“无独有偶,当我们放任胸中的怒火不加任何节制的时候,那种傲慢蛮横的态度是最令人讨厌的。但是那种愤恨之中却不失宽宏大量的气度却让我们由衷钦佩。”他得出的结论是:“完美无瑕的人性,就是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就是公正无私和慈善博爱的情怀。唯有如此,人与人之间才能达到感情上的沟通与和谐,才能产生得体适度的行为。”他也实事求是地讲:“在我们决定如何对一种行为加以褒贬的时候,常常会采取两个不同的标准。首先是得体适度、完美无缺。在那些艰难的处境中,人的行为不可能达到这么高的水平,总是有可以指责之处。其次是虽不完美但有所接近,这是大多数人所能做到的。只要超过了这个标准,无论这种行为距离无可挑剔有多远,似乎都应该受到表扬,可是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就应该受到责备。”

  他一再强调适度、得体和控制。而我偏偏是个随性的人,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都会毫无掩饰的表现出来,其实控制的程度就体现出文化的水平:正常情况下,我们制怒,既不能肆无忌惮又不能无动于衷;我们制喜,既不能得意忘形又不能麻木不仁;我们制声,既不能低声暗语又不能放声阔论;我们制技,既不能繁复虚设又不能粗制滥造;我们制步,既不能忘我疾行又不能犹豫不前……总之,最为难得的是适度。想适度、想得体,就要将所要控制之事控制的恰如其份,应时应景应人应事,此事最难为。所以,得体、适度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能做到得体、适度的人自然就不是一般人,而异于人、高于人。文化修为的高低自然一目了然,控制能力和文化水平成了正比。

  我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读一读《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它真的是让我们受益非浅,相信读后你对生活、对社会有更深的认识。它真的能触及人的内心深处,伴随我们成长。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