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精选4篇)

时间:2011-07-07 06:20:4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篇一

《沉默的大多数》是一本由美国历史学家罗伯特·A·卡齐斯撰写的书籍,它以独特的角度揭示了历史中那些被忽视的普通人的力量。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被书中所传递出的信息所震撼。

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的另一面,那些没有被记载在正史中的普通人的故事。卡齐斯通过讲述这些普通人的经历和生活,呼吁我们重新审视历史,重新认识历史中的那些沉默的大多数。这些普通人也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选择和行动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历史的走向。

在书中,卡齐斯提到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比如,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大多数农民和工人并没有参与到战斗中,但他们的支持和抵制对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通过罢工和抵制商品来削弱英国殖民政府的经济实力,间接地帮助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这些普通人的行动虽然不被正史所提及,但却是历史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历史的概念。我们通常将历史看作是由那些被载入教科书和记录的人所创造的,而忽视了普通人的力量。然而,卡齐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例子告诉我们,普通人的选择和行动同样具有重要性。他们可能没有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但他们的决定和行动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沉默的大多数》,我不仅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普通人的力量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这本书帮助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能力影响历史,无论是大规模的历史事件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决策。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的选择和行动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塑造未来。

总而言之,阅读《沉默的大多数》是一次启发性的经历。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认识到普通人的力量和影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籍,更是一本鼓舞人心的读物,激励我们积极行动并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改变历史。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篇二

《沉默的大多数》是一本富有洞察力和启发性的书籍。作者罗伯特·A·卡齐斯通过揭示历史中那些被忽视的普通人的力量,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思考方式。

这本书通过讲述一系列普通人的故事,强调了普通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它告诉我们,历史并不仅仅是由那些被载入史书的人所创造的,而是由每个人的选择和行动共同塑造的。这些普通人可能没有享有社会地位或权力,但他们的选择和行动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书中,卡齐斯提到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比如,在南非种族隔离时期,许多普通人通过非暴力抵抗和抗议来反对种族歧视政策。尽管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威胁,但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争取平等权利而奋斗。他们的坚持最终推动了种族隔离的废除,改变了南非的历史进程。

这本书让我反思了普通人的力量和影响。我们常常认为改变世界需要拥有权力和地位,而忽视了普通人的作用。然而,卡齐斯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改变历史,无论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还是通过参与社会运动。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改变的推动者,只要我们敢于发声,坚持自己的信念。

阅读《沉默的大多数》让我深受启发。它让我重新思考了历史的概念,认识到普通人的力量和影响。这本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改变历史,我们的选择和行动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塑造未来。它激励我积极参与社会,为正义和平等而奋斗。

总而言之,阅读《沉默的大多数》是一次启发性的旅程。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认识到普通人的力量和影响。这本书鼓舞人心,激励我们积极行动,成为历史的创造者。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出改变,共同塑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篇三

  快乐一直是每个人都渴望和追求的。在王小波《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中,东西方人追求快乐的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小波认为,西方人从物欲的追求中得到满足,而东方人从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中汲取幸福。王小波较为赞成东方的快乐观,而反对物欲横流造成的“西方病”。

  相比之下,双方追求快乐的方式虽然不一样,但追求快乐超过一定限度时,都会产生不利的局面,导致物极必反。这就是所谓的“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是人情社会。孟子提出“仁者,亲亲也,义者,敬长也。”强调仁义的本源来自于人际关系。正如小波所说的,这种追寻快乐的方式是我们的一大优点。我们既不冷漠,又不自私,而且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中国社会四平八稳,不容易出毛病。最近的疫情就是很好的佐证。我们看到西方申请破产救济金的人多到不可思议,一方面是西方人没有存钱的习惯,以超前消费为主的他们一旦居家隔离便失去了经济来源;另一方面他们没有像中国一样发达的人际关系。在中国,危机下你假如破产了,不论亲人还是朋友,至少不会让你饿死。但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一旦走向极端,就会被人际关系所严重束缚。如同三纲五常之类的就万万不可取。可如今我看来,这种人际关系大有弱化的趋势。

  西方人崇尚物欲。人的欲望因为生产力的高度发达被无限的加强放大,以至于到后来他们都忘了追求物欲到底是为了什么,反正肯定不是为了满足需求。我觉得也许是一种病态的成就感吧。总之,小波在文中说这是“自激”。西方人一个劲的索取且不计后果,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再到如今新冠疫情下将生命与金钱进行衡量,他们对物欲的追求都到了一种极致。

  也许是时代的不同,小波的观点不完全正确。如今的东方,从人际关系中追寻乐趣的方式趋于平稳或弱化,而对物欲的追求却愈演愈烈。一方面归功于互联网的发达,人们有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主义”、“观念”,个人思想因此逐渐独立和解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着不做“沉默的大多数”。社会上正是有了像李文亮这样敢于发声的人咱们的国家才能更好。所以,我相信,现在再也不会出现清朝时的“节烈妇女”了。更何况,人们离婚还来不及呢。夫妻之间不合便离,疫情居家隔离过后离婚率更是创了新高,这是全然不给古人面子了。更不会有文化革命时狂热的、失去理智的集体主义。现在人总这么认为,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我尊重你的观点,但想要说服我,门都没有。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东方人对物欲的追求愈演愈烈。各种各样的功利心态、拜金思潮不可避免的`喷涌而出,好像什么事情都能和金钱挂上钩。朋友送礼,首先想到的不是朋友爱君心切,而是赶紧掂量掂量这礼值多少钱、他送我这礼有何求于我;家长给老师送礼,这无非是道德绑架。老师对待学生应该是一视同仁,而家长屁颠屁颠跑来给老师送这送那,这分明就是在说:老师你看着办吧,我的礼可是够给面子了,你这面子给我孩子也要给够啊。这并不公平。我反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唯利是图,当然了,适当的利益交流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建设,但我觉得人与人之间更多的应是依靠情感。或者换一种说法,以爱为基础。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篇四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这本书的作者是王小波。主要是由作者在一些杂志报刊中发表的文章组成,其中倾注了作者对中国民众命运的关注,以反讽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从一个轻松的角度来解析身边复杂的事态。

  这本书读起来很舒服,没有晦涩难懂的语言和长篇累牍的大道理,经常用一些生动甚至搞笑的比喻,在不经意间就将自己对某一种社会现象的看法与态度表达出来了。这种方法不会让人感觉压迫与强势,而是像一个老友在跟你聊闲天。但是其中的道理和观点却表现得很清晰。他每次在说到对当时而言比较敏感的话题时都会加上类似于“个人愚见,对此持反对态度的也不要跟我争论”这种话,显得卑微又有趣,这就类似于现在有时候我们在网上说一些大实话又怕被喷的时候,加上狗头以求保命。

  虽然这书的大背景是在90年代,但其中的道理放在今天的大环境中也恰逢其当。他表达了思维的乐趣、中国知识分子相关、道德、极端、国学、人性、谦卑、科学、艺术、精神、文体等各方面的见解,其中不泛针砭时弊的犀利言辞,别具一格且深具批判精神。

  中国人民久经儒家思想的教化,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这些放在君主集权制度中有助于社会安定,同时却也禁锢了个人的思想与个性的发展。现如今,我们还是从小便被教导‘听话’,很少能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但因此,在潜移默化之中我们也逐渐缺失了一种批判与质疑的能力。小时候,对事物认识得还不完全,只觉父辈的话语便是真知;青少年时,还未形成独立的人格,便习惯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以为多数即正义;青年还未有成就之时,即便有了一定自己的判断与认知,却总是告诫自己“谨言慎行、人微言轻”;诸多因素驱使之下,我自己也一直都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

  王小波本人也是从40岁才开始写作的,或许那个时候他才想明白吧。他说“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继续一声不吭。”这句话读来,我竟有种被人看透了内心的错觉,当你一直说个不停的时候,大脑将会停止思考。

  可是,一直保持沉默是否也是一种极端?其一,如果你的道理是正确的,却不愿站起大声说出来,那么那些谬误甚至畸形的意识形态是否会因毫无阻碍而大行其道,甚至于成为社会的主流;其二,倘若你的道理原本就是错误的,你不愿告诉任何人,只是固执己见的认为那就是真理,那么你可能永远都明白一些真的道理。

  这本书我强烈推荐大家去阅读,看看作者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与评价,遇到

不认同的点也可以在内心跟他辩上一辩。真理只会越辩越明,慢慢的学着去表达一些自己的观点,没有对错之分,却能让自己明白一些道理,遇见一些有趣的事。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精选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