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 篇一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思想、独特的哲学观点,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道德经》后,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道德和处世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我被《道德经》中强调的“无为而治”所震撼。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忙碌和功利,但《道德经》却告诉我们,反思内心的平静与宁静,才是真正的修炼之道。无为而治并不是不做任何事,而是指在做事情时,要以谦逊、平和、自然的态度对待,不强求结果,不过分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这种心态让我想到了自然界的运行,万物皆有其规律,它们能够自然而然地平衡、发展,我们人类也应该学会顺应自然之道,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种种变化。
其次,《道德经》中提到的“慈爱与合作”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现代社会,竞争与利益至上的思维方式占据主导地位,而《道德经》却告诉我们,慈爱和合作才是人类社会的真正基石。只有通过彼此的理解、关爱和合作,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共融。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一个人不可能完成一切,但是一个团队可以。”
最后,《道德经》中对于个人修养和道德追求的呼唤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它告诉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道德的追求,需要我们始终保持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个个体,我们应该努力修炼自己的心性,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家庭和社会,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和公益事业中,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阅读《道德经》让我对于人生、道德和处世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无为而治、慈爱与合作、个人修养和道德追求,这些思想都深深触动了我。我会将这些思想融入到我的生活中,努力修炼自己的心性,关注他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道德经读后感 篇二
《道德经》是一本经典的哲学著作,它以深邃的思想、简练的语言,为读者提供了富有智慧的人生指南。阅读《道德经》后,我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伦理道德观念的独特魅力,并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道德经》中强调的“无为而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追求忙碌和功利,而《道德经》却告诉我们,要以谦逊、平和、自然的态度对待事物,不强求结果,让事物自然发展。这种无为而治的心态让我明白,过度干预和控制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和谐与平衡,相反,顺应自然之道,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才是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
其次,《道德经》中提到的“慈爱与合作”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现代社会,竞争与利益至上的思维方式占据主导地位,而《道德经》却告诉我们,慈爱和合作才是人类社会的真正基石。只有通过彼此的理解、关爱和合作,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共融。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摒弃利己主义的思维模式,关注他人,为社会的共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道德经》中对于个人修养和道德追求的呼唤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它告诉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道德的追求,需要我们始终保持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个个体,我们应该努力修炼自己的心性,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家庭和社会,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和公益事业中,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阅读《道德经》让我对于个人修养、社会和谐有了新的认识。无为而治、慈爱与合作、个人修养和道德追求,这些思想都深深触动了我。我将以《道德经》为指南,努力修炼自己的心性,关注他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道德经读后感 篇三
老子的“道”,其实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么玄乎,它是指: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变化的原因和规律——自然规律。关于“道”是物质还是精神之争,是肤浅的,属于表象范畴。
所谓自然规律:它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动形式。人们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却无法改变它,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医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医生岂不都成神仙了?但有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一点,或不愿相信这个简单道理。特别是很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术士,服用什么“灵丹妙药”,妄图长生不老,结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
“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规律,也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观点之一。所谓对立统一,不是单个事物的对立与统一,也不是事物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无数对立的事物交织在一起而相互依存、影响、变化、转换,构成了动态的、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
“物极必反”,是事物运动的自然规律。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又一观点。如:钟摆,您说它是在左边?右边?中间?不好说?这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钟摆,只是它在某一时段的位置而已。事物如钟摆,人们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时段运动中的表象。由于事物受自身及相关因素的制约,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运行,所以, ——物极必反。人们由此误以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某一时段的短暂现象。试问古往今来,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永远保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没有! 也决不可能有!
“失衡而动”是事物动因的自然规律,是宇宙的原动力。大家知道:事物都是运动的,但为什么要动?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其中原因了。近代科学研究发现: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物质,事实上是无数物
质的复合体,从某一个体,到相近物体,乃至整个宇宙,它们相互依存、制约、影响、变化,小到元素周期,大到天体运行,甚至鸟儿飞翔,人类行走,汽车行驶等等,莫不如此: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循环往复,构成了对立统一、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失衡是永恒的、持久的,平衡是局部的'、暂时的。物质世界如此,精神世界难道不是这样吗?放眼世界:小到人际关系,大到国家政局乃至国际形势,概莫能外。
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们所熟知的水的一条自然规律。也是水在常态下的一种运动形式。但也有例外,如:水受热就会变成气体,会往高处跑;再如:水在太空可以悬浮,这是由于水脱离了地球的引力所致。上述两种现象,就不是水的一般规律所能涵盖的。由此可见:自然规律也是有条件的。同一件事物,时、空及环境改变了,规律也会随之而改变。这就是“规律”的规律了。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感官,全面认识和系统分析客观事物,进而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违反自然规律,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才是人间之“正道”。
道德经读后感 篇四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人在得意的时候,官运亨通、财源滚滚,可谓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们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招人嫉妒、树敌太多,不给自己留后路,以致招来杀身之祸。在老子看来,我们此时应该怎么做呢?“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福气来的时候,要提醒自己可能埋藏着祸根,让自己不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等到失意的时候就无路可退、众叛亲离了。还有“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要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争强好胜,天下无敌,须知“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同时,“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因为“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达到目的不能夸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达到目的是出于不得已,不能逞强,要保持谦逊之心。因为富贵加骄傲,使自己招来祸患,功成身退才属于天道。自古以来,能够做到的只有少数人。像范蠡在越国打败吴国之后,就带着西施隐居。李斯官至宰相,富贵加身却不肯下来,继续做到秦始皇死,就一命难保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像刘邦一样,有多少功臣上来之后,还愿意功成身退?每个人都要封王,封到底全都封死了。还有明代开国的徐达、常遇春这些名将,踢朱家打下大明江山,后来几乎也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了。因此,我们要懂得物极必反,适可而止的道理。要真正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耻”,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明哲保身。
有得就有失,这是世间的不二法则。那么面对失意,面对挫折,道家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告诉我们,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此,失意只是暂时的,事物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境遇会有好变坏或有坏变好,所以失意之后就会通达。“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江河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因此,人要善于居下位,居于弱势,这样人们就容易把你忽略,不会排挤你,嫉妒你,此时你就有足够的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发挥自己的才能,准备有一天一鸣惊人,以天下之至弱驰骋天下之至坚。
最后,用庄子的《齐物论》中国的一段话概括就是:“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所谓悬解也。”人们只有安时处顺,不管得意与示意都能处之泰然,这样才能超越人世间的倒悬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