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读后感【优质5篇】

时间:2011-06-08 07:12:3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一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撰写的一部重要军事著作。这本书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深刻的见解,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完《论持久战》,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首先,我被毛泽东主席对战争本质的深刻理解所折服。他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政治目标的实现手段。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战争不仅仅是军事行动,更是一种政治斗争。只有从政治的角度来审视战争,才能真正掌握战争的规律和方法。毛泽东主席在《论持久战》中详细解释了战争的政治性和政治斗争的军事性,使我对战争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我被毛泽东主席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所震撼。他认为,持久战是中国革命战争的基本形式,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最佳方式。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以游击战争为主,以运动战为辅”的战略思想。他主张运用游击战争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消耗敌人的力量,争取时间和空间,最终取得胜利。这种战略思想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成为了中国军队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最后,我被毛泽东主席对人民战争的阐述所感动。他强调,人民是战争的决定因素,人民战争是取得胜利的法宝。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主席详细解释了人民战争的内容和特点,并提出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指导思想。这种思想指导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斗争,使他们团结起来,顽强抗击侵略者,最终赢得了胜利。

综上所述,阅读《论持久战》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毛泽东主席的战略思想和政治观点给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思考的机会。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国军事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相信,只有深入理解和运用毛泽东主席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复杂挑战。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二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发表的一部重要著作。这本书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于今天的军事理论和战略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我被毛泽东主席对于政治在战争中的重要性的强调所深深感动。他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政治目标的实现手段。这一观点提醒我们,战争不仅仅是军事行动,更是一种政治斗争。只有从政治的角度来审视战争,我们才能真正掌握战争的规律和方法。这对于今天的军事决策和战略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我被毛泽东主席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所震撼。他强调,持久战是中国革命战争的基本形式,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最佳方式。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以游击战争为主,以运动战为辅”的战略思想。他主张运用游击战争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消耗敌人的力量,争取时间和空间,最终取得胜利。这种战略思想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为中国军队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最后,我被毛泽东主席对于人民战争的阐述所感动。他认为,人民是战争的决定因素,人民战争是取得胜利的法宝。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主席详细解释了人民战争的内容和特点,并提出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指导思想。这种思想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使中国人民团结起来,顽强抗击侵略者,最终赢得了胜利。

综上所述,阅读《论持久战》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毛泽东主席的思想和观点给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思考的机会。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国军事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相信,只有深入理解和运用毛泽东主席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复杂挑战。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三

  如果说一开始读《论持久战》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的话,现在应该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了。读完这篇历史巨著后,对于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思想、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实践论和看问题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有了更深的了解与体验,同时对于中国革命的近代史、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中国的近代史都有了进一步的学习体会。5月26日,是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68周年。68年前的这天,抗战已坚持了十月,北平沦陷、华北沦陷、南京沦陷。虽有平型关、台儿庄大捷,但面对东方最强大的帝国主义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落后的中国,抗战的前途如何,究竟能否和怎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举国上下,人们在寻求答案。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这是全部问题的出发点。毛泽东从这一基本特点出发,分析说明了持久战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指出抗日战争总的趋向是: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

  结论是:战争是持久的,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毛泽东还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和战争的关系理论,提出了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的任务。在政治方面,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人民战争,实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在军事方面,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1)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的方针:(2)采取运动战和游击战的作战形式。这就说明了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的问题。《论持久战》运用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不仅科学地论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阐明了持久战的总方针,在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在学习中的启迪——应该如何辩证的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战术。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要对自己学习的整体状况有一个比较客观、清晰的分析认识,承认自己学习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要有长远的目标,确定具体的近期奋斗目标,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使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而在此过程中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持久战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在8年抗战中取得最终胜利,靠的不是精良的武器装备,而是靠毛泽东那深入人心、指导正确的持久战思想。

  有一句话对持久战的评价是最好不过了:“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的感觉它。感觉只是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是解决本质问题。”读《论持久战》,最关键的还是学习其思想方法,提高自身思维的品质,将其应用于学习之中。相信通过自读与交流,自身的素质会不断提高。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四

  发表的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鼓吹“亡国论”“再战必亡”,为投降日本做舆论准备,论持久战读后感。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军队的节节败退以及大片国土的沦丧,也使得一部分群众对抗战产生了悲观情绪。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则常常鼓吹“速胜论”,他们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外国援助上,幻想依靠英美等国迅速打败日本。在共产党内,一些人也有轻敌思想,以为依靠国民党200万正规军就可以使抗战速胜。党内党外都有人轻视游击战争,以为游击战争不值一提,抗战的希望在于国民党的正规军队上。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澄清混乱思想,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中国抗战能不能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讲演。

  1、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全面地考察和论证了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战取得抗战胜利的客观依据。他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之间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其中,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段极为艰苦的历程,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而且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各种战争资源的加速消耗,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2、“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没有根据的。亡国论者夸大了敌强我弱的矛盾,并把它当作考察中日战争的惟一根据;速胜论者则夸大了其他矛盾,而忽视了敌强我弱的矛盾。他们是战争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

  3、毛泽东科学地预言到,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明确指出,通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间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了。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将成为我方主要的作战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在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作战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抗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所描画的这个战争过程的轮廓是对于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他对持久战特别是相持阶段种种特点的论述,起到了战略指导的重要作用。

  4、毛泽东指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的总的战略方针,为了实现总的战略方针,必须制定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这是包括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在内的整个抗日战争所应该采取的战略方针。这是在抗日战争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需要实行的战略方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日益壮大,由劣势到优势,由弱方到强方,直至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现在国家在统一问题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而其中之一便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挑战和阻挠。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重读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我们能想到什么呢。我想起码我们应该有毛主席等革命家的那种高远的眼光,认真分析实际的情况。比较狠衡量今日中日的国情和一些情况,及时做好各项的准备。到底怎样应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挑战,以什么方式解决。在这些问题上,我想毛主席的《论持久战》都给与了我们一个思考的模式。毛泽东主席的这篇著名论断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具有巨大的学习意义。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五

  《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

  第一次认真研读的论文。抛开思想性、军事话题和历史背景,单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学习这篇文章。学习作者论文的整体框架设计、论证流程和论证方法。

  按照逻辑顺序,先提出问题,叙述历史背景和当前形势,接着分析中日双方的特点,得到问题的根据,也就是论据,最后得出观点。因为时间关系,我只看了问题的根据和驳亡国论,这是最重要的2部分,能以小见大也。

  在问题根据部分,作者一针见血指出战争本质,

然后分析中日双方的特点。主要分析影响战争的因素: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战争的性质(进步性、退步性和野蛮性)。分别分析了日本、中国在这几大因素的对比。得出,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问题的根据建立在要讨论的事物的特点上的,因此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根据。分析非常精辟。

  结下来,开始驳亡国论。作者并没有开门见山驳斥,而是采用循序渐进的驳斥方法。列出亡国论的所谓的一般论据,接着说出自己的反对根据,然后继续引用亡国论更有力的根据,接着举出针对性的根据。论证中,思路是抓住论证的需要的关键根据——日本的退步和寡助,中国的进步和多助。抓住亡国论的根据中的片面和主观性(主要是分析中国现状和印度、阿比西尼亚的不同,说明亡国论的根据站不住脚),同时提供自己全面、客观的论据(中国当前状况存在胜利的条件)。论证非常精辟,有层次感和说服力。论证中,大量使用了矛盾论,紧紧抓住了事物发展的根本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总之,本文是一般论文的典范,好好学习。

论持久战读后感【优质5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