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读后感 篇一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是韩寒的一部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的故事,呈现了一个社会现象: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选择逃避,装作看不见听不见,然而这种装睡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越来越大。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有了新的思考。
在小说中,主人公周旭是一个青年作家,他因为一次意外导致失明,并因此隐居在家中。他的家人和朋友都对他的处境感到同情和无奈,但他们却选择了装作看不见。周旭的母亲在家里摆放了许多各种各样的东西,目的是让周旭摸索着找到他们,以此来让他重新适应生活。然而,周旭却在装作看不见,他不去碰摸这些物品,而是选择一直闭上眼睛,装作睡着。他的母亲每天都会跟他说话,但他却从来不回答。他固执地认为,只有闭上眼睛装睡,才能让别人相信他真的看不见,真的听不见。
这种装睡的行为让我深感无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样的人。有些人选择装作看不见听不见,对待社会上的问题视而不见。他们不愿意面对现实,不愿意承担责任。他们装作看不见,装作听不见,以此来逃避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困惑。然而,这种装睡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越来越大。正如小说中的周旭,他的装睡只是让他的家人和朋友更加心疼他,更加无助他。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帮助他,也无法与他沟通。而当他的母亲终于选择了离开,他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已经为时已晚。
这本书让我反思了自己。在生活中,我是否也有装睡的时候?是否也有逃避现实的行为?我是否也有选择装作看不见听不见的时候?通过读《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我意识到逃避只会让问题更加复杂,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迷失。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勇敢地去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长,真正变得强大。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装睡只会让问题更加恶化,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困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勇敢面对问题,勇敢去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和进步。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不能选择装睡,而是应该去面对,去努力,去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读后感 篇三
“我们依然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的努力着。这种不想放弃的心情,它们变成无边黑暗的小小星辰。我们都是小小的星辰。”在互联网和现实世界相互交织的社会里,我们都是一小撮,闪耀着星辰般独有的光芒,把世界照亮,真实地看清世界。
周濂在《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一书中通过把包容差异、愿意接受批评的“淡定的一小撮”和以天朝上国姿态自居、盲目排他的“狂热的大多数”相比,给混迹于天涯、微博、微信等各大交流平台,空有一腔热血而打着“爱国”的幌子无所谓理性地任意吐槽的“愤青”一代以一记当头棒喝。当下的世界是一个差异性和趣味性的结合体,我们要学会做淡定的一小撮,包容差异、理解个性、求同存异。
要称得上淡定,首先要对时局可能发生的一切变化做出高度的揣摩与掌握。在这个信息密集、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我们之所以总是活得一惊一乍,是因为我们把世界看得太狭隘,忽视了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变化发展。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所以我们有理由包容世界的一切差异、变化,当新鲜事物出现时,请淡定下来,只有深入了解了,你才能体会到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而后你需要在理性的指导下怀有开阔的胸襟,这样才算得上是淡定的一小撮。换言之,以独立之精神包容多样已实属难能可贵。当媒体“披露”外国人眼中不尽完美的中国人形象时,热血的网友们先是一阵惶恐,然而便是群起而攻之,站在所谓“民族利益”的立场上予以各种物质精神上的反击,非要给外国人展示一个强大的中国形象不可。类似的事件我们屡见不鲜,但扪心自问这样的行为和当年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有何二样?互联网把全世界连接在了一起,不同的声音得以沟通交流,当遇到批评建议时,切记淡定,而后反观自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们都是一小撮,了解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明白了“存在便是合理”,更领悟了“这是一个充满着差异性和趣味性的多元主义社会”,由此才孕育出“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的睿智。我们都是小小的星辰,照亮真实的世界。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读后感 篇四
对于哲学家,不少人都是抱着一种比较抵触的态度,甚至说他们“百无一用是书生”也不为过。毕竟不管什么时代的社会,它们都是物质的,而哲学这东西却是一种意识形态,看不见摸不着,不能吃不能穿的。与其整天去绞尽脑汁去探索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真理是什么,还不如干点实际的事情来得有意义。
当然,这只是以旁观者的立场来看,并不是说哲学真正无益。其实真正的哲学家所拥有的慧眼以及大脑都是无限强大的,他们比常人更能够看清楚一件事情的本质,也更能悟透一些道理,生活中的困惑对于他们来说不会是一种阻碍。
首次听说作者这个人也是源于这本书,翻开此书,扉页上赫然写着“洞见”两字,可见书中内容必定在某些问题或者事情上,表达了作者独特的视角或者立场。但凡精于哲学的人,大多是学问精深,善于思辨的人,作为哲学专业出身的作者当然不例外。
虽说书名取得这么浅显易懂,但书中所涉及的内容却并不能叫人一目了然,相反,给一些读者造成混乱也是有可能的。首先,此书并不是一个连贯的逻辑整体,而是各个不相关的零散文章组成。再者,这些文章都是断断续续的,时间上的间隔太长,有些言论在笔者个人看来并不是那么严谨,也许只是作者随着心情手气笔落有感而发,或者只是点到为止让人意会而已也说不定。最后不得不让人明显感觉到的就是各篇文章压根儿就是“风格与题材”迥异,时评,影评,随笔等等题材无所不有。
在这里,不是要对作者的作品有所褒贬,每个人都有着言论自由的权利。如果我们对发出言论者有着不能达成一致的观点,那么可能是我们自己有着独特的思考,也或许是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都存在着差异,也可能是我们没有相当的学识以及阅历,还不能与言论者产生共鸣。
有些问题我们看得远不如作者看到的那么透彻,这是绝对的。小到公民,大到国家,具体到校园学生,抽象到政权政治,细致到某部电影的具体场景,具体台词,粗略到文学作品中的某角色,如果不是善于观察,不是善于思考,又怎么会看的这么周全?虽说在一些篇目章节中,笔者的理解能力还不足以达到可以畅通无阻的地步,但是这并不妨碍对作者所持观点的领悟。当然,具体的无法细说,篇章繁多,内容姑且叫做杂乱,无法去针对每个点写出感想。有一点不得不承认,作者的言辞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比较激进,甚至是极端。
从哲学思维来看待一些问题,会比较清晰明了,诸如在大众传播方面,似乎那些问题都被找出了症结之所在。这或许能给如今的当权者,甚至是新锐者一些启发吧。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读后感 篇五
“谎言一旦变成赤裸裸,信任的支柱便被抽离,此时支撑谎言继续运转的动力要么是利益要么是暴力。赤裸裸的谎言不再承诺造梦的功能,但它依旧可以让每一个人继续生存在一个虚假的空间里……大伙儿集体在装睡。”
装睡可以视为多种状态的概括,既包括生理上的伪装睡眠,也可以指精神上对外在的拒绝——否认存在,怀疑一切,并且也不准备改变所嘲讽的事物,这样一种姿态。当下,精神上“装睡”的人可不少,用《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这本书作者周濂的话来说,“当失败成为习惯,当对改变不抱信心,我们也就只剩下‘我不相信’这句喊话。更有甚者,还会发展成为‘我不相信’强迫症。症状较轻的每当读到新闻报道……第一反应一概是我不相信这是事实的真相;症状较重的则惯用阴谋论去揣度整个世界。他们奉行另一个‘两个凡是’原则:凡是你竭力主张的一定都是假的,凡是我能设想到的最坏可能性就是真的。”
精神上“装睡”,大概都能找到事出之因。但无论如何,发展到目前怀疑一切——对行善举之人说三道四,认为他人挖空心思作秀,非要用自己臆想的不良动机与事主挂钩;对独立参选人大代表的公民表示不屑,认为其在捞政治资本;对大小明星或喜结良缘或推出新作或参与公益活动,都第一时间在跟帖或微博上,挖出明星过往丑事,从人品上否定他人的一切;如果有人因为帮助他人而遭遇误解乃至伤害,那么很容易招致一连串的冷嘲热讽……周濂在这本书的自序中谈到,这样的“装睡”,本质上是失败主义、犬儒主义的表现,即“用昏暗的眼神去审视昏暗的世界”。很显然,在客观事实不能印证恶意揣度的时候,许多人会选择遗忘,然后将注意力聚焦在少部分得到验证的猜测,进而对世界投以更加昏暗的眼神。
我很认同作者的一句话,“每个人的自我改善是改善这个世界的必由之路”。揣度并非议他人及有关事件,如果抹掉理性,又同时拒绝理解、同情、正义、积极等思维,那么实际上是把自己放在了自己所言所指向的层次,等于价值层面的自我放逐。书中《“不就是”与“又怎样”》一文提到了这种自我放逐的典型表现,即以口头禅“不就是”消解一切理论差异及价值意义、以“又怎样”取消所有行动意义。两者叠加在一起,备显懦弱与不堪。
周濂举例指出,有人在读了史论著作后会说,“政治不就是权力之争吗,谁比谁更具道德优势呢?再者说了,虽然每个人都有权利知道真相,但或许不了解真相反倒比了解好——了解又怎样?或者继续这样,或者告白天下,但是到底哪一种对人们更好,却也未为可知”。这样的话、这样一套逻辑,我们是不是经常从文章中,包括自己写下的日志、名家转述的随笔中都能看到呢?看似深刻,实则表达出的,是一种戏弄价值的痞气,消融对价值的信仰。
周濂自20xx年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任教,他在这本书中也举出了校园里的“装睡”表现,并就其成因做了分析。有学生曾向他抱怨,称某门考试中同学们大多在作弊,但监考老师却不闻不问,于是这名同学愤而起身走到第一排坐下,眼不见为净。周濂说,自己无法预知这名同学下一次是否仍有起身离开的理由和勇气,这是一种悲哀,因为大学生应该拥有的“德性”,是“公平游戏”的精神。但无论是现在的校园文化、学生群体中的亚文化(交往规则),还是校方搭建的制度环境、评价体系,都在为学生背弃上述精神、原则提供空间或动力。休谟曾说,“如果我独自一人把严厉的约束加于自己,而其他人却在那里为所欲为,那么我就会由于正直而成为呆子了”。现在可说的是,人们乐于做搭便车者,嘲笑仅存不多的呆子们是“大忠似伪,以博直名”,以偷奸耍滑为荣,以诚信守常为耻。可以说,这正是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丢弃理想、价值、信念、操守及其他一切需要守护的德行而选择“装睡”的根本原因。
他在《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书中同名文章提到,“谎言一旦变成赤裸裸,信任的支柱便被抽离,此时支撑谎言继续运转的动力要么是利益要么是暴力。赤裸裸的谎言不再承诺造梦的功能,但它依旧可以让每一个人继续生存在一个虚假的空间里……大伙儿集体在装睡。”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装睡,不做“没有头脑的愤青”,“不做浅薄的自由主义者”,不做“没有心肝的保守主义者”,不做“替既得利益者说话的国家主义者”,不做“理想高蹈的空想主义者”,不因“见事太明”而“行事则失其勇”呢?事实上,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每个人的自我改善是改善这个世界的必由之路”。作文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读后感 篇六
这本书的名字就很有意思,加上周围好友的不断推荐和网上的好评,不怎么读书的我也下决心把它看完。没想到,看完第一遍之后又翻了一遍,因为有些地方没看懂或是当时明白了,事后又忘了。原来这是一本讲哲学的书,但是讲的又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哲学,我觉得作者是讲哲学放在了平常的生活中来讲的,这样容易懂些。我也了解到这本书收集了周濂十年来公开发表的随笔文章,包括时评、书评、影评以及部分学术文章。几乎篇篇短小精悍,作者的分析洞察问题的能力,开阔的写作格局,将自己对幸福、公正、德性生活、民主、自由、道德、幸福等问题的哲思融进了一个个现实故事和鲜活的生命体验中,不得不让我佩服至极。学者崔卫平评论说:“周濂的写作拥有一个飞翔的姿态:从概念的高处飞往地面,飞往粗糙的世界,同时,他又从现实的沟壑飞往天空,飞往理想的'所在。”
可能是由于本人哲学修养太差,很多地方还是理解不透彻,就比如那一篇站在思想的高墙上,我看的是迷迷糊糊,里面专业词语还不少,这就没让我感觉到把哲学放在生活里来讲了,最后那一句“只有站在思想的高墙上,我们才可能看清楚那些沟壑,明白哪里是死路哪里是活路”说得很有道理,可谁来告诉我如何才能站在思想的高墙上啊。现在让我来回想整本书时,还能有深刻印象的一个是《大学里的“无名氏”》一文,我想不仅作者在感慨“无名氏”这一大学校园里的现象,更多感慨的应该是我们这些默默无闻的大学生吧。难道真的就得像书中说的那样?因为社会缺乏人情味,所以大学里就没有人情味?我觉得学校毕竟还是学校,还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而且我们现在的大学值得改进的地方太多了,我们每个人都还可以凭自己的努力做的更好,那些学校的管理者,教育的管理者就不能做出一点改革吗?
而在《笑眯眯的印度乞丐》一文中,作者谈到这些印度乞丐在讨钱的时候总是笑眯眯的,即使要不到钱也不会改变脸色。这让我想到了,在我生活的国家里,经常会遇到的乞丐,很难将笑眯眯这三个字和乞丐联系起来,我想我们遇到的大多数乞丐都是老人,残疾人,他们大多数都是愁眉苦脸,衣衫褴褛,穷困潦倒的样子,以此来博取人们的同情心。这对初中以前的我来说或许还管用,后来我就知道了原来乞丐也是有假冒的,有专门的讨饭群体,还有出国讨饭的等等,你给不给钱他们都是愁眉苦脸的,有时候给了但是少了还会引来不满,更别说笑眯眯了。我就特别佩服我们学校周边的一个老奶奶,不知道多大了,头发全白了,腰也快弯成90度了,可我经常会看见他在学校周边捡瓶子什么的,背上背着一个大大的编织袋,很辛苦,但是偶尔我还能听见她一遍捡瓶子一遍悠然的唱着歌,这不仅让我对她的自食其力的精神佩服至极,也让我更加鄙视那些手脚完好却放弃尊严出来骗取他人同情心的假乞丐!印度乞丐总是笑眯眯肯定有他们背后的历史原因,而在天朝,想让一个乞丐笑的话除非你把钱都给他。
最后谈谈我对“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的理解,人为什么要装睡呢,我觉得这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是为了善意的谎言,有时是为了回避问题,等等。作者想表达什么呢?我的理解是,从“装睡的人”的角度来说,也许你生活在一个充满善意的谎言的世界里或是一个乌烟瘴气的糟糕环境中,你不愿意选择同流合污,那么就选择“装睡”吧,以自己的方式,有个性的生活下去。从“你”的来说,明知道一个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那就最好别去破坏这种氛围,免得大家都难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方式,自己的个性,在别人的行为在将来或是现在没有对自己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下,我觉得没必要去影响他人“装睡”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