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 篇一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是作者于永正的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读后让我深受启发。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如何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教育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对于自己作为一名教育者的角色有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人生的引导者和榜样。于永正在书中提到,学生对于老师的喜欢并不仅仅是因为老师教得好,更是因为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理解。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并且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只有真正关心学生,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并尊重我们。
其次,书中提到了很多实用的教育方法和技巧。例如,作者提到了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如何处理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等等。这些方法和技巧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教育场景和问题。
最后,这本书还让我反思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角色和责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不仅仅是在学科知识上,更是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同时,我们也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总而言之,读完《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不断努力,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我会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积极应用其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相信我可以更好地引导和教育他们,让他们在学习和成长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于永正《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 篇二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是我最近读到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如何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教育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对于自己作为一名教育者的角色有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人生的引导者和榜样。于永正在书中提到,学生对于老师的喜欢并不仅仅是因为老师教得好,更是因为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理解。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并且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只有真正关心学生,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并尊重我们。
其次,书中提到了很多实用的教育方法和技巧。例如,作者提到了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如何处理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等等。这些方法和技巧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教育场景和问题。
最后,这本书还让我反思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角色和责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不仅仅是在学科知识上,更是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同时,我们也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总而言之,读完《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不断努力,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我会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积极应用其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相信我可以更好地引导和教育他们,让他们在学习和成长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于永正《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 篇三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是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的“封笔”之作。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书,正如于永正先生自己在书的前言中所说:“本书是我对自己从教五十多年的较为全面的总结。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我的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于我的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书中的第五章《行无言之教》部分对我的触动颇深,受益颇多。
这一章的开篇便引用了老子的话:“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而其中的“不言之教”指的就是“身教”。身教的力量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身教”无痕,而且于老师认为这种影响在小学阶段尤为显著。因此于老师说:“老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学生天天看的‘无字之书’。”
接着于老师指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的“无言之教”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字。“当老师的(尤其是语文老师),能写一手好字,第一节课就能赢得学生的好感。”于老师在书中说道:“我的老师和我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写字的意义太大了,小学生要写好字。”于老师强调练字要成为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每课要求学生写的字,自己必先照着字帖练;要板书的词语,也要练,力求让板书的字成为学生的“字帖”。要琢磨每个字的间架结构,看准每笔的起笔、落笔,不把每个字练好,不会善罢甘休。
二是朗读。于老师说自己备课除了练字,还练朗读,而且练朗读花的工夫比练字多得多。“朗读受朗读者智力、能力、感受力、表现力、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制约,所以教师要加强修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教师如能达到“见文生情”的朗读水平,即便不讲朗读技巧,只是一遍一遍地读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跟读,时间久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也会自然而然地跟着提高。
教师要奉献全部光和热。教师要不断学习,剔除以往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中陈旧的落后的东西,采取现代化的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教育和引导学生。教师必须勤学不辍,不断充实自己。知识贫乏是不称职的教师,对教育事业不忠诚是失职的教师。教师要大力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让每个学生身上的才华都放射出灿烂的光彩,让每个学生身上蕴藏的智慧火花,都炽烈的燃烧起来。
教师要有自制力。自制力是意志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教师来说,具有自制力,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行为能够约束自己的动作、语言,抑制无意的激情和冲动,这既是职业修养中不可缺少的的心理品质,也是教育技巧高低的尺度。冷静是智慧的源泉,急躁是无能的表现。教师在盛怒时,要学会忍耐,压抑脾气,心平气和的跟学生对话。
于永正《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 篇四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暑假的时候学校向老师们推荐读过,当时就有反思,很好读,不是理论,案例居多,是于老师的封笔之作。这个月,新学期开始,再拿出来回味回味,看着自己曾经的圈划和笔记,又有了新的看法。
在“人生流横—写在前面的话”中,于老师就提到,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从教五十多年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
让知识“活”起来。
一、温厚、包容、调和待生
于老师在第一章就用自己和甘草的三大特性一一做了比照。首先,像甘草一样温厚。一个学生曾在作文中这样形容于老师的笑,“于老师的笑是最温和,也是最有效的批评。”学生在语文课上画画、在课后闹矛盾,于老师不是像其他老师一样拉出来批评,而是一笑化之,用最温和的语言化解学生的尴尬,既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有让学生颜面尽失。孔子有五大美德:“温、良、恭、俭”。温文尔雅、和蔼可亲是五大美德之首。可以说,“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其次,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于老师用了这样一句名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对待学生,要包容,出于理解的那种包容,一种推己及人的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那么那些“火”可能自然而然就熄灭了。再想想我,我是一个脾气不太好的老师,可能是因为个别学生的不听话,现在再想一想弥勒佛能“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楚庄王、曾国藩也可以容,对学生又有什么可以不包容的呢?最后,甘草的第三个特性是“调和”。“中庸之道”是儒家观察世界、处世行事的基本思维方式。西方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类似的话,过度和不足奶是恶行的特征,而适中则是美德的特征。两位哲学家的见解惊人的相似。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至高的道德境界。
于老师他就是甘愿做甘草,做一个动脑子的人,做好人,做个温和的人,做个宽容的、善解人意、善待学生的人。带着思考教书,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轨迹,少走弯路,才能不算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关注、赞赏、尊重学生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是黄金萍老师在我教育教学中告诉我的,也是我初出茅庐在薛小听到的最有价值的一句话。于老师在书中介绍到,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对他的影响很大,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如果老师能做到喜欢每一个学生,教育无疑会进入别样的境界。但是于老师认为,如果要做到这一点,还是很难的。书中提到美国教育学家托德·威特克尔的一段话:“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虽然这句话第一次读到的时候,我觉得会不会有点做作,但后来仔细一想,如果你能够做出喜欢他的样子了,那你的内心至少也不会讨厌他吧。
对于如何能够做到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于老师给出了这样的建议:讲课时,眼观六路,用亲切的目光看着每一个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时,以专注、期待、鼓励的目光看着发言的学生;学生的红领巾歪到一边去了,帮他扶正;课外活动时,加入到学生跳绳的行列……而光有这些还不够,还缺了最重要的,那就是微笑。微笑是老师的名片,脸上有笑,学生就会有亲切感,而无惧怕感。
三、不能太像老师
于老师在书中提到,老师在孩子面前不能太像老师。于老师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将手倒背起来。他认为倒背着手站在学生面前,仿佛树立起了自己的权威,拉远的自己和学生的距离。课上表演课本剧,他会和学生一起,扮演剧本中的一个角色,还会“反串”扮演,让学生真切感受,就像他在书中说的:“是师非师,是课非课。”课后游戏,他也要求自己站到学生中间,同孩子们一起玩耍;大扫除任务,他也主动去班长那里领任务,和学生们一起打扫卫生,俨然是一个孩子。
于老师认为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学生的眼睛是摄像机,耳朵是录音机,教师的一言一行将会定格在学生的人格磁带上,并且自动终生播放。每个学生都是心理学家,他们会对教师的所作所为做出评判。只有教师做好了,学生认同教师了、信服教师了,才会仿效教师的做法,才会接纳教师的建议。
四、身教重于言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了教师以身示范在教育中的作用。大量的教育实践反复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当教师(包括家长)的言行一致时,教育的效果最大。
于永正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处处以身示范,充分发挥着榜样的影响力。他无论何时何地,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总是将自己装扮的整整齐齐,在穿戴上一点也不随意;他无论是在黑板上板书还是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都工整认真,不敢有丝毫的潦草;他要求学生写作文,自己一定也跟着写下水作文,再“下水”中体悟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给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他犯了错误一定会当着学生的面承认,不掩饰不支吾;他和孩子一起活动,相关的工作一视同仁,大家一起来做,行动上不敢落后,而不仅仅是做一个指挥者;他备课认真仔细,一个字的书写,一段话的朗读,都反复推敲;他每天认真阅读报刊杂志,以便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
于老师用一个个经典的教学实例,传递着他从教五十多年来一直在践行的为师之道,让我受益匪浅。五十多几年来,他在三尺讲台一直恪守着自己是一名教师的信念,那么对于我这么一个刚踏上讲台的新人,又有哪里可以不学习呢?
于永正《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 篇五
跟随叙事者十月份共读于永正老师的这本经典之作,受益终生。读完这本书,我被于老师的为师之道深深震撼。
于老师说: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是啊,我们成年人已然习惯了按照我们成熟和成人逻辑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常常忽略了还是孩子的他们的想法甚至常常不能理解他们的做法。我想这正是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所在。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看待孩子的阶段性特点,对学生对一份尊重、理解和宽容,这样不仅可以拉近了我们师生关系还对孩子的学业有很大的帮助,对我们自身来说,也会大大提升我们的教师职业魅力和自信心。
于老师总结了学生之所以喜欢原因。首先是“温性”,遇到问题能够“后退一步”,摆正自己的心态。其次是包容,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记我们自己曾经也是孩子”,犯错的时候也会惶恐和胆怯,想逃避,但是当孩子有了这样的心态后,正好说明了他是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个时候我们老师如果抱着宽容的心,去引导他认清自己的错误,并知道自己如何去改正错误,我想要比狠狠批评他一顿效果更好。起码,我相信孩子的心里是充满感激之情的。最后就是调和,在我们执教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屡犯错误的孩子,这时候我们会严厉的批评他,这时候他们对我们肯定产生了抵触情绪,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及时的揉一揉”,也就是找个合适的机会,适当再表扬一下他,让他们明白,其实我们是在教育他,帮助他,而不是他的敌人。相信每个老师都会喜欢班上优秀的学生,对于优秀的学生我们常常表扬他们,激励他们,因为他们的潜能很大,认为他们就是班级的希望和骄傲,这样往往也会造就部分学生产生高傲的情绪,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不足,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戒骄戒躁,防止懈怠,一直沿着正路走下去。教育的魅力也恰恰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短处,引导、鼓励他努力由“不及”到“及”。
最后,我认为我们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处理教育教学问题都要思而后行,让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带着思考,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智慧,是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和思考中感悟并积淀的。
于永正《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 篇六
读书就像是和人谈话一样,读于老师的书,就像是在听于老师慢慢谈话,于老师那些话如娟娟细流慢慢沁润着我的心灵,于老师把自己一生的经验都写进书里告诉我们。
让我感受最深的,也是于老师一直说的,使他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就是读书多,于老师生活在那样艰苦的年代,都读过那么多的书,而生活在现代的我,条件比以前强太多了,而自己读的书太少,特别惭愧,你看于老师在书中从古到今,从外国到国内的教育家,教育著作都无所不知。于老师特别要我们读读《论语》《学记》《道德经》《弟子规》《三字经》等古代启蒙读物,还要我们读经典小说,背古典诗词。因为经典文化可以改变我们的说话方式、思维方式、甚至是言谈举止。以至于心灵状态。惭愧的是这些书我很少读过,就《三字经》《弟子规》还是前几年学校倡导要读背的。于老师还要我们再开阔一点,读外国教育家文学家的书。有些书,虽读过,但忘的也快。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我的目标要多书,读经典,读小说,读教育名著。要了解国家大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老师。
除了读,更重要的是去践行,去思考。也就是第二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写,作为教师,我们要把自己读的,自己遇到的,经历的,有意义的都写下来,在写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写到这,回想自己那些年也常常写教育随笔,刚开始时用手在笔记本上写,后来是电脑上写,(现在还保存有那几年的随笔)再后来注册过博客在那上面写过。可是随着时间的流失,自己越来越懒,已经荒废了很多。。。。。。虽然自己也写教学反思,但有些东西还是单独记录下来比较好,自己的走过的路,有一些方法、体会自己单独记录下来更好一些。便于自己整理。下一目标:写随笔,每周一篇。
接下来就是上课了。于老师说,经过调查发现,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的原因:就是喜欢上她(他)的课。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上好课,于老师的经验:每年在开学初就订好2篇课文,作为重点讲的公开课,到时请大家都去听,提意见,接着修改,之后再讲再听,然后把这些过程用笔记下来,那么一篇论文也就出来了。这个方法我们校长也教我们这样做过。但我真正能做到的时候却很少。也不说2篇,我觉得就选择一课,开学就定下,认真准备,到时一定要让大家都去听听。
成功的人生是由完成一个个小目标,最后由这些小目标组合成一个大目标的。我们只有在平时的实际中给自己定下每一个小目标,然后不折不扣去完成每个小目标,才会实现大目标。虽然我也已经工作了几乎十年了,但还有很多东西都不懂,很多方面还不会,每个人都想在工作生活中获得别人的认可,获得成功。不说自己也当个教育家,最起码也该做一个游刃有余的好老师。所以必须得有目标,然后去实行。
最后引用于老师的话:“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教师,就让我们做最好的自己吧!生命与我们只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