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_译文_作者简介 篇一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
褒禅山属于江南诸山,赣州之南,东距赣州一百四十里,西离庐陵一百二十里,南与临江之鄱阳湖相望,北与庐陵隔大江,山行三百里,又有山屏三十里,洞室峥嵘,林木蓊郁。山下有麦江,水出山中,南流注于鄱阳湖。北过庐陵,注于长江。自古以来,贤人墨士,秀才名流,尽皆愿游褒禅山。登山者辄多,然未之有者,盖以江南多山而无险峻之处也。
余嘉兴人,少住湖州,以闲静自适。每逢大雪之日,未尝不赴一山之阳,将几案书籍携之山上,观其白雪皑皑,便觉神清气爽,味之不尽然。然山中之雪虽可爱,而未能臻奇。余因自订一愿,欲登褒禅山,期其雪之奇也。
乃将行装整治,约两亲故同往。初一日,启程离家,次日抵赣州。次日乘舟航江,次日抵庐陵。次日,赴山下,即于驿舍安歇。明日,即登山行,越三山,过二江,抵云门,已而下隘,复越山行。行山时,虽未有大雪,然山中之雪尚多。至状元洞,有一大山石,状如牛,人有揖之者,号曰状元牛,因洞得名也。余与亲故同往洞中,即状元洞中之雪,尚着其背,为之不寒然。
行山未过半,山雪霏霏,已可称奇。然时已晚,未能尽观。因舍一山寺中,望之足以自喜。次日,照旧登山,行数里,至一山之中,方觉雪之奇矣。石峰上皆冰雪为之,遥观之,疑为鬼斧所凿。前有石阶相通,仅容一人可过。上有一百二十阶,半旬而至山顶。顶上亦多冰雪,而色白而明,光可照人。上临深谷,山下不见,山上不见,云雾气象之胜,不可言道。余与亲故同往,登山甚劳,而愈觉奇者愈多。始未登山时,未有知者告余,登山虽劳,奇景不可胜观也。
登山者,有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然山之奇者,不在贵近,而在贵远。近者,多可往观也。远者,非有足以奇者而不可往观也。余本欲登褒禅山,以为江南所无也。岂知其奇,过之则不可胜观哉!然奇者,不在山中而在人心。余伴以亲故登山,然亲故之目,未必与余同。慕名而来者,未必与余快。然自以为快,虽无他乐,独自乐耳。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文:
褒禅山属于江南的一座山,位于赣州的南部,距离赣州有一百四十里的路程,距离庐陵有一百二十里,南边与鄱阳湖相望,北边与庐陵隔着一条大江,山行三百里,山的东侧有三十里的山屏,山中有洞室峥嵘,林木茂盛。山下有一条麦江,水从山中流出,向南注入鄱阳湖,向北流过庐陵,注入长江。自古以来,贤人墨士、秀才名流,都渴望游览褒禅山。登山者很多,但还没有人能够到达,这是因为江南虽然有很多山,但没有险峻的地方。
我是嘉兴人,小时候住在湖州,喜欢静静地过着自己的生活。每逢下大雪的日子,我都会去山阳一游,带上几本书,观赏那皑皑白雪,心情清爽,感受无穷。然而,山中的雪虽然可爱,但还没有达到奇特的地步。于是我许下一个愿望,想要登上褒禅山,期待那奇特的雪景。
于是我整理行装,约上亲朋好友一同出发。初一那天,我们启程离家,第二天到达赣州。第三天乘船航行长江,第四天到达庐陵。第五天,我们到达山下,在客栈安顿下来。第六天,我们便出发登山,经过了三座山,越过了两条江,到达了云门,然后下山,又越过一座山。虽然在登山的过程中没有下大雪,但山中的雪还是很多的。到了状元洞,有一块巨大的山石,形状像牛,有人向它鞠躬,称之为状元牛,因为洞得名字也这样。我和亲友一同走进洞中,远远望去,状元洞上还残留着雪,但并不觉得寒冷。
我们行了不到一半的山,雪花纷飞,景色已经可以称为奇特了。然而,当时已经很晚了,无法全部欣赏。于是我们在山上的寺庙中住下,望着雪景,心满意足。第二天,我们依旧登山,走了几里路,到达了一座山中,终于感受到了雪的奇特之处。石峰上都覆盖着冰雪,远远看去,就像是被鬼斧神工凿出来的一样。前方有一条石阶相连,只能容纳一个人通过。上面有一百二十个阶梯,爬了半个月才到达山顶。山顶上也有很多冰雪,颜色洁白明亮,能够照亮人。站在山顶上俯瞰深谷,山下不可见,山上不可见,云雾气象之胜,难以言表。我和亲友一同登山,虽然很辛苦,但奇景越来越多。起初没有登山的人告诉我,虽然登山很辛苦,但奇景却是无与伦比的。
登山者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然而,山的奇特之处,不在于贵近,而在于贵远。贵近的地方,很容易去观赏。贵远的地方,不是没有奇特之处,而是没有机会去观赏。我原本想去褒禅山,以为是江南所独有的。谁知道它的奇特之处,过去了就无法观赏了!然而,奇特的景色,并不在山中,而在人的心中。我带上亲朋好友登山,但他们眼中的景色,未必与我相同。前来观赏名山的人,也未必会感到快乐。然而,我自己感到快乐,虽然没有其他的乐趣,只是单纯地快乐。
王安石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以及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改革家。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教育改革措施,被称为“王安石变法”。他的政治改革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尝试,对于中国后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生于1021年,死于1086年。他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家庭,但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成功地考取了进士,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在政府中担任了多个重要职位,包括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和宰相等。他在位期间,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动科举制度改革、加强农业生产和发展水利工程等。
王安石的政治改革措施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反对。他的改革被一些保守派人士视为对传统制度的破坏,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然而,他的改革措施也得到了一些进步思想家和知识分子的支持,被认为是对封建制度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王安石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作品涵盖了政治、文化、哲学等多个领域。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情感和哲理,被人们称为“王安石诗”。他的散文作品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思想深度,被广泛地传播和赞赏。
王安石的思想对于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理念和观点在后来的历史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政治改革措施虽然遭遇了一些阻力和挫折,但对于中国历史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_译文_作者简介 篇三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归途中游览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此文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篇文言文吧。
《游褒禅山记》原文
宋代: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注释
1.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慧褒:唐代高僧。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2.而:连词,并且。卒:最终。之:指褒禅山麓。
3.以故: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名:命名,动词。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慧褒禅师。
4.慧空禅院:寺院名。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冢:坟墓。禅院:佛寺。
5.华山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出应写作“华阳洞”。以:因为。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阳:山的南面。古代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背面、水的南面为“阴”。名:命名,动词。
6.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7.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的“文”不同。漫灭:指因风化剥落而模糊不清。
8.独:唯独,只有。其:指代石碑。文:文字,这里指的是碑上残存的文字。犹:还,仍。
9.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按,这里说的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言:说。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为”的意思。谬:错误。
10.侧出:从旁边涌出,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
11.上: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上走。窈(yǎo)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12.问:探究,追究。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深度。则:副词,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穷:穷尽。
13.拥火:拿着火把。拥,持,拿。以: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14.见: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15.怠:懈怠。且:副词,将,将要。
16.盖: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尚:还。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
17.而:表递进的连词,并且,而且。
18.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达的人。加:更,更加。
19.方是时:正当这个时候。方:当,正在。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
20.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明:形容词或用作动词,照明。
21.既:已经,……以后。其:助词。
22.则:副词,就,便,表示前后两事紧密相承或时间相距很近。或:有人。咎(jiù):责怪。其:那,那些。
23.其: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而: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不得:不能,极: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夫:这,那,指示代词。
24.于是:对于这种情况,因此。焉:句末语气词。
25.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得:心得,收获。
26.以:因为。求思:探求、思索。而:连词,表递进,而且。无不在:无所不在,没有不探索、思考的,指思考问题广泛全面。
27.夫:表议论的发语词。夷:平坦。以:连词,表并列,而且,并且。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
28.而:可是。观:景象,景观。险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29.而:因而。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30.随:跟随(别人),“随”字后面省略“之”。以: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
31.至于:这里是抵达、到达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用在下文开头,表示提出另一话题。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昏惑:迷乱。以:连词,表目的。相(xiàng):帮助,辅助。
32.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焉:兼词,相当于“于此”。这一句在“焉”后面省略了“而不至”。
33.于人:在别人(看来)。为:是。
34.其: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孰:谁。
35.得:心得,收获。
36.谬其传:把那些(有关的)传说弄错。谬,使……谬误,把……弄错。莫能名:不能说出真相(一说真名)。
37.何可胜道:怎么能说得完。胜,尽。
38.所以:表示“……的原因”。慎取:谨慎取舍。
39.以:以(之),因此。悲:叹息
40.庐陵:今江西吉安。萧君圭,字君玉。
41.长乐:今福建长乐。王回,字深父。父:通“甫”,下文的“平父”“纯父”的“父”同。
42.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国,字平父。王安上,字纯父。
43.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至和:宋仁宗的年号。临川:今江西临川。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