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经典3篇】

时间:2012-05-08 04:25:2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一

《穆斯林的葬礼》是英国作家霍斯尼·哈米德的作品,通过讲述一个英国巴基斯坦裔家庭的葬礼仪式,展示了穆斯林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本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穆斯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小说通过多个视角的切换,展示了不同人物对于葬礼仪式的理解和态度。故事的主人公是纳齐尔,他是一个在英国出生长大的巴基斯坦裔英国人。当他的父亲去世后,他被迫回到自己的故乡巴基斯坦举行葬礼。然而,他在回到巴基斯坦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他面临着文化差异、宗教信仰的压力以及家庭内部的矛盾。

通过纳齐尔的经历,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穆斯林文化的庄重和严谨。在葬礼仪式上,穆斯林人士要按照一定的仪式和规矩进行,包括洗尸、包裹尸体和举行祈祷等。这些仪式都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和对死亡的敬畏。与西方文化不同,穆斯林的葬礼更加注重传统和宗教的约束,更加注重家庭的团结和亲情的关怀。

除了葬礼仪式的描写,小说还通过描绘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展示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力量。在纳齐尔的家庭中,虽然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但最终他们通过互相理解和包容,团结在一起度过了难关。这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力量和亲情的可贵。

通过阅读《穆斯林的葬礼》,我对穆斯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我了解到穆斯林的葬礼仪式是一个庄重而严谨的过程,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和对死亡的敬畏。同时,我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力量。这本书给予了我关于文化多样性和家庭价值观的思考,让我更加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二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小说,它通过讲述一个英国巴基斯坦裔家庭的葬礼故事,展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这本小说不仅让我对穆斯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让我思考了文化多元性和宗教信仰对于个人的影响。

在《穆斯林的葬礼》中,纳齐尔作为主人公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困扰。他在回到巴基斯坦举行父亲葬礼的过程中,面临着文化差异和宗教信仰的冲突。他作为一个在英国长大的巴基斯坦裔英国人,他对于巴基斯坦的风俗和传统并不了解,而且他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宗教信仰。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冲突对于个人的困扰和矛盾。

通过纳齐尔的故事,我认识到了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这些都是我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有通过互相包容和尊重,我们才能实现和谐共处。

此外,《穆斯林的葬礼》还让我思考到宗教信仰对于个人的影响。在小说中,纳齐尔开始怀疑自己的宗教信仰,他对于穆斯林的传统和仪式感到困惑和压抑。这让我思考到宗教信仰对于个人心灵的意义和作用。对于每个人来说,宗教信仰都是一种寻求安慰和力量的方式,它可以给予我们信心和希望。

通过阅读《穆斯林的葬礼》,我不仅对穆斯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思考了文化多元性和宗教信仰对于个人的影响。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文化冲突和矛盾对于个人的困扰,也让我思考了宗教信仰对于个人心灵的意义和作用。在今天多元文化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宗教信仰,寻求内心的平衡与安宁。这是我从《穆斯林的葬礼》中得到的启示。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三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本来写完了就想放blog里低水平自娱自乐完了,后来觉着不贴出来给绿友看看也挺冤的,万一要有人有共鸣啥的呢……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阳光进来,视线从电脑屏幕前移开,感觉不到视线中是临近黄昏时的那种“窗外”。一个下午的阅读让一部名着的最后几章印于又一个平常读者的心中。

《穆斯林的葬礼》——很早就被这个书名吸引,知道这肯定是个“很好很强大”的作品。着手开卷阅读却是因为此书是我计划中一个必读的任务。故事在两个年代穿插进行,一是抗战前后的民国时期,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故事中的主角有N位,并且大都来源于真实的曾经的生活。下面这段文字是该书的官方总结:“全书五十余万字,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这个总结真是太官方了,官方得都有点儿“中央”了。在这个高度概括的鲜明旗帜下,俺再总结一个“地方”的哈。头几章中,作者除交代故事主线外,还对中国穆斯林的由来、传统、习俗,以及民国年间老北京的风貌,韵味甚至风味食品都进行了深入描写。尤其是对老北京东来顺涮羊肉的那段十分内行专业的描述直让我想飞回北京,甚至是飞越大半个世纪的时间,直接前往几十年前的那个东来顺。除去对贯穿始终的对玉器行当的精深讲述外,这些对文中各行业的细节描述,也如出自业内人士之手一般。看过后就是一个字儿:赞!不过读到中后部分时,本读者确实也因为八十年代主流文学特有的带一点儿说教,并且啥事都有点儿小煽情的讲话方式而觉得有那么一点点儿小乏味。这大概是因为本人历来就不是那么喜欢读一些小男、小女、小情感,小悲伤之类的东西。然而,这小乏味并不能拦着我喜爱这部巨着。并且,看到后面几章时,先前的那一点点儿小乏味也自己个儿消失了。这出悲剧在最后几个章节真可谓是越演越悲,悲得连作者在写她的时候都止不住泪水,心绞痛一次次发作……本人属于那种看恐怖片都能看乐看开心的类型,而《穆斯林的葬礼》令我这样的人员都几度眼睛湿润。倒不是说这部作品擅长“赚取”眼泪,而是所有读过她的人都会被她触到内心深处最本质的

东西,那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并刻在骨髓中的共有物——任年代的变换,意识形态的更迭,都不会被丝毫改变。但具体这种共有物是什么?俺也说不大清楚哈。凡伟大的作品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所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想,大概正是因为她们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参透人性中这些说不清楚的共同之处吧。通篇文字中,一家两代人两条故事主线交替进行,最后合为一处。而两条主线衔接处并不生硬,而是让人感觉像是在看电影。能让读者置身于其中的故事是好故事,能写出这种故事的作家当然就是好作家啦。在给全书收尾的后记中,作家霍达向读者们详谈了故事的背景,写作过程和对文学的一些看法。其中很多观点令本粉丝由衷欣赏和佩服。

摘录几句如下,大家共勉:“文学,来不得虚伪、欺诈和装腔作势,也容不得污秽、肮脏和居心不良。‘文如其人’,作家的赤诚与否是瞒不过任何人的眼睛的,我历来不相信怀着一颗卑劣的心的人能写出真善美的好文字。”“我笔下的主要人物,既是人间曾经有过的,也是我所憧憬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应该做那样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完成了并非人人都能完成的对自己的心灵的冶炼过程,他毕竟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仅仅炫耀技巧就失去了灵魂。让人看见的技巧是拙劣的技巧。”“必须真正理解‘历史无情’这四个字。谁也不能改变历史、伪造历史。”一整部书,五十万字,一家两代那么多主角,所有这些都是为牢牢写出一个“情”字。从古至今,很多伟大的作品从开篇到结束也都是在围绕着这个字。其实早就不相信世界上有这种东西多年啦,但今天完整读过此书后,似乎俺又有点儿小动摇了哈。。。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