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成为各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发展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本文将从全域旅游的概念、发展现状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
首先,全域旅游是指在一个地区内,以旅游为核心,将旅游资源、旅游景点、旅游产业、旅游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关联、互相促进的旅游系统。全域旅游的目标是通过整合资源,提升旅游品质和服务水平,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域旅游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中国、法国、新加坡等,其中以中国的全域旅游发展最为迅猛。
其次,全域旅游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方面,全域旅游的发展可以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通过整合资源和提升服务水平,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全域旅游的发展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通过旅游活动,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国际间的友谊和合作,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社会的文化素质。
然而,全域旅游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资源整合的难度较大。一个地区内的旅游资源众多,但如何将其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仍然是一个难题。其次,旅游服务的质量不稳定。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不一,一些地区的旅游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游客的体验和满意度。再次,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全域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护好旅游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综上所述,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发展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然而,在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解决资源整合、服务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只有克服这些问题,才能推动全域旅游向更高水平迈进,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二
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发展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将从全域旅游的发展趋势、发展优势以及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
首先,全域旅游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一方面,全域旅游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随着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旅游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因此全域旅游通过整合各种旅游资源和服务,为游客提供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全域旅游的发展呈现出互联网和科技的特点。随着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全域旅游通过运用互联网和科技手段,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效率,为游客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旅游体验。
其次,全域旅游的发展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一方面,全域旅游可以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通过整合资源和提升服务水平,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旅游收入,提高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全域旅游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可以保护好旅游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全域旅游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全域旅游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为全域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全域旅游需要各方的合作和共识。各相关部门和企业需要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实现资源整合和服务提升。再次,全域旅游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只有拥有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
综上所述,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发展趋势和优势。然而,在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各方的合作和共识,以及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只有解决这些问题,全域旅游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三
按照郑州市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根据县委全域旅游发展的要求,县政协抽调有关委室和文广旅游局有关人员组成调研组,对我县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结合考察学习全域旅游先进经验,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旅游发展优势明显
我县地处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区”叠加的中心区域,东西距开封、郑州各30公里,县域内交通体系发达,具备 “1小时城市圈”的客源条件,区位优势明显。紧邻黄河,拥有郑州东部面积最大的湿地――雁鸣湖生态湿地,贾鲁河穿境而过,森林覆盖率27.06%,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萑苻泽起义、官渡之战发生地;是列子、潘安、史可法、冉觐祖等名人贤士出生地;春秋箜篌城、梁惠王墓、宋代寿圣寺双塔等文物遗址,为我县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二)旅游发展品牌初具
我县县域旅游目前已成功推出以郑州方特为代表的时尚文化游,以绿博园、雁鸣湖为代表的生态休闲游,以中牟国家农业公园、弘亿国际为代表的农业观光游,以潘安、官渡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等四大旅游功能区。2014年度,我县接待游客达5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5.5亿元。
(三)旅游发展地位提升
县委、县政府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精神,制定了我县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将全域旅游工作纳入九项重点工作中,用发展全域旅游的理念谋划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旅游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存在问题
(一)旅游发展规划欠缺,主题特色不明
目前我县还没有一个长远的、科学的、统一的、操作性强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旅游业发展方向不明、定位不准,景区建设不合理、不协调,差异化、主题化开发不够,业态结构不丰富,发展存在盲目性。
(二)旅游开发层次尚浅,综合效益不高
我县的旅游发展还处在以项目定旅游的阶段,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田园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旅游资源深度挖掘不够,旅游产品内涵不足。缺乏对旅游资源的整合,旅游与农业、旅游与工业的融合度不够,产业链短,距实现旅游过境地向目的地转变还有很大差距。
(三)旅游设施建设滞后,服务功能不全
近年来,我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提升,但作为旅游城市,尚有诸多不足,旅游业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接待功能不健全。我县没有成立游客服务中心,不能为广大游客提供必须的公共服务。服务行业接待能力差,绿博园、方特等景区周边,没有供游客餐饮、住宿的酒店宾馆,全县只有一家三星级宾馆(中牟宾馆),大部分宾馆、酒店档次低、规模小,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二是交通体系不完善。从县城到景区以及各景区之间交通不便捷,不能实现各景区之间公交线路的无缝连接,道路标示系统不完善。
三是全民服务意识亟待加强。一些景区周边电动三轮非法营运、违规占道经营屡禁不止,欺客宰客时有发生。
四是城乡环境较差。垃圾污染、各种扬尘、污水乱排等问题严重。
五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市场尚未形成。没有专门生产旅游商品的企业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贸街区,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没有形成。
六是厕所问题成痼疾。旅游厕所存在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质量低劣、管理缺位等问题。
(四)旅游发展机制不完善,工作力度较弱
一是对加快旅游业发展缺乏深层次的分析研究。对旅游业的地位、作用和对旅游资源开发未达成共识。
二是缺乏政策支持。目前我县还没有正式出台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意见和决定,旅游业发展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
三是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高素质人才,我县旅游相关业务只有一个科室三个人负责,全县旅行社没有一名正式导游。
四是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景区管理权限不明确、管理部门多头等问题比较突出。
(五)城市形象定位模糊,宣传营销不力
旅游总体形象不突出,未形成稳固而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关联性不强,外界对“中牟”的整体认知模糊;除少数品牌影响力较大外,绝大多数旅游品牌在国内外知名度不高,至今没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营销手段较单一,缺乏系统营销和创意营销;营销市场分工不明确,尚未形成全县形式统一、上下互动、整体营销的格局;舆论攻势不强,游客的来源以郑州、开封及周边地区居多。
三、几点建议
(一)坚持规划引领,构建大旅游格局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要结合我县实际,以全域理念为引领,强化“全县一盘棋”,既重视景点景区规划,又重视全县整体规划,按照“集点、连线、汇面”的要求,着力完善景点、线路、区域规划。
(二)大力整合资源,助推全域化布局
一是大力推进旅游与时尚的融合。以绿博产业园为核心,着力打造集旅游、休闲、娱乐、餐饮、购物、展示于一体的时尚创意文化旅游新城。
二是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进一步挖掘我县历史文化,积极开展名人故里、古寺院等特色文化旅游。
三是大力推进旅游与生态的融合。依托我县生态资源丰富多样的优势,以旅游度假区为基地,开发黄河、湿地、森林等生态旅游。
四是大力推进旅游与农业的融合。以惠民富民为根本,将水、林、果优化组合,紧扣“生态”、“绿色”、“养生”、“休闲”、“研学”、“慢游”等时尚元素,发展乡村旅游。
五是大力推进旅游与工业的融合。结合我县实际,发展汽车工业文化游、汽车主题公园等。
六是大力推进旅游与商贸的融合。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开发特色商业街区,促进旅游购物消费。
(三)完善服务体系,增添发展活力
一是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成立游客服务中心,推进服务信息化,借助网络、微信、微博等媒体,及时向游客提供资讯、交通、气象等信息服务。面向景区、面向游客、面向商家,着力构建集景点售票、宣传推介、导游服务、集散换乘、咨询投诉、餐饮住宿、演艺购物、监控监管于一体的智慧型旅游平台。
二是完善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加快县域内交通网络和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推动旅游公共交通的逐步完善,实现从县城到景区以及各景区之间公交线路的无缝连接。完善旅游导览系统,在县城主要街道、车站、广场、交通路口增添规范化、标准化旅游信息标识,方便游客出行。
三是完善旅游惠民便民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推进旅游全过程的指引、通信、金融、医疗、环卫、停车场、无障碍设施等便民服务,鼓励景区推出更多优惠和便民措施。以市场为导向,多元化发展高端酒店、经济型酒店、民宿客栈等食、宿设施,以满足不同旅客需求。开展厕所革命,合理布局,提高管理水平。
四是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按照“人人都是旅游资源、个个都是流动风景”的目标,强化宣传教育,真正做到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使旅游业成为中牟人民共同的事业。
五是改善全县城乡环境。桐庐县在发展全域旅游前,提出“环境立县”,实施“清洁桐庐”三年行动计划,以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为重点,将农村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形成以观光游为基础、休闲度假游为主导、特色文化游为补充的旅游多元化,2014年旅游业实现千万人次、百亿收入的目标。我县应借鉴桐庐美丽乡村建设成功经验,下决心搞好城乡环境整治,把“风景”变成“产业”、将“美丽”转化成“生产力”,探索村美民富县强的绿色崛起之路。
(四)健全管理机制,提升工作效能
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产业促进和综合协调职能,把培育发展环境、制定市场规则、监督市场秩序作为工作重点。
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实旅游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加强工作力量,适应全域旅游发展需要;成立旅游执法机构,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行业职业培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立健全旅游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各类旅游专业人才。
三是确保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按照郑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旅游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郑发〔2016〕20号)要求,县财政要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财力逐年增加,充分调动社会工商资本和民众参与全域旅游发展的积极性。
(五)创新宣传方式,搞好创意营销
按照“一分资源、二分策划、三分打造、四分促销”的理念,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开展宣传营销活动,将中牟旅游的特色和魅力宣传推介出去,让“时尚中牟”的品牌更加响亮。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提升营销理念和营销方式,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数字旅游、影视植入等新技术,实现营销网络的全覆盖;着眼于我县时尚创意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品牌,针对市场设计旅游产品、制定营销策略、形成营销合力,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媒体跟进、企业联手的“三位一体”营销模式。
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四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433”发展战略及市县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我们通过观摩学习、现场查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全县旅游产业开发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结合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成县乃至全市全域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可资借鉴。
一、开发现状
近年来,成县把旅游产业开发作为推动全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重点,坚持规划引领,突出因地制宜,积极创新载体,加大资金投入,精心打造了以西峡、鸡峰山、杜公祠为主的精品景点,逐步开发了吴挺陵碑、裴公湖、泥功山、浪沟峡、石门沟、五仙山等10多个特色旅游景点,先后建成了枣儿沟、庙湾、李武、龙峡、长沟、草滩等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完成了70多条通村旅游公路的改造建设,培育发展农家乐特色旅游服务网点130多家,农家客栈10多家,开发了小川大樱桃、抛沙草莓采摘园,红川油牡丹、金银花示范园、陈院垂钓园、天梁农业观光园等一批体验类旅游活动项目,建成了东河生态公园、博物馆、书画院、水木鑫城等一大批城市形象提升及美化亮化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成县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授予“千年古县”称号。2015年在“21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盛典暨2015大中华区旅游文化榜”发布会上荣获“亚洲金旅奖·首批最富文化魅力旅游目的地和首批最美生态旅游目的地”两个奖项;被中国休闲旅游文化中心等3家单位联合评选为“中国最美生态宜居旅游名县”和“中国最美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名县”。2010年至2015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08.78 万人次,年均增长23%左右;创旅游综合收入达23.42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
二、存在的问题
(一)干群思想认识不足。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把全域旅游产业开发当作今后的主导产业这一目标定位在全县干部群众中还未形成共识,相关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积极性不够,尚未形成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发展全域旅游的强大合力。
(二)景区规划不够科学。一是缺乏全县性的总体规划,景区建设各自为阵,没有前瞻性和预见性。二是景区规划缺乏刚性约束,乱修乱建、杂乱无章的问题突出,破坏了自然景观,影响了景区价值。三是部分乡村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缺乏特色,同质化严重。
(三)基础设施不够配套。一是旅游景区道路狭窄,没有错车道、休憩点等,影响游客出行。二是景区内没有宾馆、小卖部、医疗点等配套设施,给游客带来了不便,留不住游客。三是大部分景区停车场、公厕等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旺季车辆堵塞现象突出。
(四)专业人才严重匮乏。随着近年来全县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人才紧缺、人才结构不合理、管理者队伍学历偏低、人才开发工作的不平衡性等问题越来越明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发展。
(五)文化底蕴有待深挖。对历史文化的发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做得不够,没有将历史文化遗迹与旅游景区建设结合起来,缺乏有效的载体支撑,千年古县文化底蕴的挖掘有待深化。
(六)资源缺乏深度开发。目前我县旅游业仍然处在外事接待和观光游览的初级阶段,缺少游客互动、可参与性的消费项目,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人群的需求。红川酒、核桃、樱桃、土鸡蛋、土蜂蜜等农副土特产品虽然知名度高,但没有作为特色旅游商品进行开发,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没有起到拉动作用。没有旅游网络信息发布、宣传推荐、咨询服务系统。
(七)建设资金投入有限。旅游产业项目的申报争取比较困难。旅游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有限,渠道单一,无法形成项目和资金的整合效应,主打产品特别是景区建设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三、对策建议
(一)以转变思维理念为重点,凝聚全社会共抓全域旅游思想共识。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全域旅游产业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一是要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全域旅游开发的先进理念,在全县干部群众中树立抓全域旅游就是抓产业结构调整、助推精准脱贫、建设小康社会的理念,树立全域旅游产业开发全县一盘棋的思想,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齐抓共推全域旅游产业开发的良好氛围。二是把全域旅游产业开发与航线的培育有机结合起来,用互联网+旅游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引领和促进全县经济结构调整,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三是推进旅游产业开发从部门向党政统筹转变。整合乡镇、部门及各行各业的力量和资源,按照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从政策措施、项目资金、人才支持、各类资源利用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为全域旅游产业开发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发展空间。四是通过各种现代媒介,大力对外宣传推介我县旅游产品,不断提升我县旅游产业在旅游业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五是以健全领导考核机制为重点,成立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全域旅游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将全域旅游产业开发纳入全县目标管理责任书,切实加强对全域旅游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以完善旅游规划为重点,构建分层次推进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强旅游业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文化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和融合,破除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推进“多规合一”,实行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首先要通过实地调研,按照我县自然生态特点、历史文化遗址分布,制定一个符合我县全域旅游产业开发实际的总体规划,对全域旅游产业的目标和前景进行定位,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其次要制定出片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区域规划,分层次进行开发建设。三是要根据县上的总体规划和片区规划,细化制定乡镇的实施规划和部门的行业规划,依照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地分年度有序推进。
(三)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着力提升全域旅游公共服务能力。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要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一是要加强道路交通建设,改造提升旅游环线道路,加宽乡村公路,着力提升旅游公路档次。二是在主要景区,规划修建标准较高的公厕、停车场、小卖部等基础设施,提前谋划好飞机场建成后沿线旅游景区的提升改造和配套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三是深入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加快主要旅游道路沿线的美化绿化。四是坚持建管并重,引导群众改变落后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
(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高度重视旅游人才队伍的培训、引进和培养。一是强化业务培训,对从事旅游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人才要开展政策和业务知识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以师带徒、以老带新、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开展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从业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培养传统文化继承人,特别是非遗项目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通过项目带动、文化创意、营销策划、举办文化旅游产业论坛等形式,深入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三是积极引进旅游策划、管理和营销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为我县全域旅游产业的开发会诊把脉,提供决策咨询,帮助开发建设,培养后续人才。四是依托陇南师专文化旅游专业,培养景区管理员、导游等专业人才,优化队伍结构,强化素质培训,提升服务形象,推进导游依法有序合理流动,实现导游执业的法制化和市场化。
(五)以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培育打造旅游产业新业态。借力成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成功经验和运作模式,发挥“旅游+公司+农户”、“互联网+旅游”的优势,加大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等产业的融合力度,促进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推动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把全域旅游产业的培养与农业特色产业开发相融合,在抛沙等乡镇打造建设一批植物园、观光园、采摘园、垂钓园等农业体验旅游精品项目。二是把全域旅游产业的培育与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相融合,在城关、红川等乡镇打造一批以汉西峡颂、唐杜公祠、宋吴挺碑等为主题的历史文化旅游精品项目。三是把全域旅游产业开发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相融合,以甘肃厂坝、红川酒业为龙头,打造环保绿色休闲企业,充分发掘利用王磨、黄渚等地废弃矿洞和尾矿坝等建设“工业历史博物馆”。
(六)以突出特色彰显个性为重点,努力提升乡村旅游开发层次。一是乡村旅游产业开发规划要富有乡村特色,不能简单地把景区景点规划套用到乡村旅游规划中来,避免千篇一律,千村一面。二是农村生态旅游要传承人文风情,保护文化根脉,充分体现当地的风貌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和习俗特色等。三是乡村旅游产业开发要彰显个性,充分发掘反映村庄个性的耕读文化、民俗风情,提炼体现地域特色的产业文化、民间技艺,建设农耕文化展览馆、特色技艺体验馆、风味食品品尝馆等场所,打造特色文化村,充分展示山区、丘陵、川坝、城镇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整体推进古建筑和村庄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村落人居环境的科学整治和乡村休闲的有序发展,既让广大游客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又延续文化底蕴深厚的田园风貌。
(七)以整合资金资源为重点,切实加大景区建设投入力度。一是充分利用好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成县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6.5亿元的贷款,将全域旅游产业开发与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选择一些在精品旅游线路上的重点村、特色村重点投入、重点打造,建设一批精品景区、精品景点。二是整合扶贫、林业、水务、水保、交通、住建、文广体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向精品旅游线路、重点旅游景点、旅游村倾斜,集中财力,拉动全域旅游大景区建设。三是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全域旅游产业开发。通过宣传引导,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当地的私营企业主将闲散资金投入到全域旅游产业开发中来,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多方投资、共同开发的格局。四是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外地企业、私营业主来我县参与全域旅游产业开发。